•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优秀4篇】
  •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优秀4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24 18:46:00
  • 移动端: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优秀4篇】
  •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篇二: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 篇二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 承 转 合

    三.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四.板书设计:

    见教学步骤二(此处略)。

    篇三: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 篇三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3、能就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或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专题探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温庭筠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 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这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学他诗歌的一篇代表做《商山早行》。

    二、朗读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作者和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不详。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温庭筠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道出远行人的共性情感。

    四、理解

    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 清早起来出行,旅店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啊离乡而悲,归心似箭。 雄鸡已经发出一声声啼叫,茅店外天空残月西斜,一片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人的脚印。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显得很明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现在的自己,却离家远行。)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商山早行”与“兵车行”中的“行”是否于是相同?

    ( 不同。“商山早行”行——出行;“兵车行”——诗歌体裁,歌行。)

    2、“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这是古人评说诗中的三、四两句,请做解说。

    (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这里只有一组名词的组合,形成了特有的意象叠加。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选择了最具典型的景物,形成了意韵丰富的画面,引发读者在视觉、听觉上的联想。短词成句,节奏明快,语音铿锵。所谓“意象具足”,指羁旅之苦,离乡之愁,归心似箭,全在未言的景象中。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脚印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霜上的脚印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成12字或14字的对联(书后练习)

    ( “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薄霜” “鸡声炊烟茅店月,人迹铃铛板桥霜”。)

    六、背诵、作业

    篇四: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温庭筠

    二、鉴赏《商山早行》

    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

    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5、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四、作业设计

    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优秀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49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感恩节“感恩”主题班会教案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