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 路(优秀5篇)
  • 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 路(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24 18:47:14
  • 移动端: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 路(优秀5篇)
  • 篇一: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 路 篇一

    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路

    摘要: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

    一、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据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经济总额已达到17606.9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与经济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中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走弯路,综合实力提升和经济体量超越美国是迟早的事情。但接下来的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熬的,尤其在跟一个纵横百年的霸权国家竞争,无论在应对外部环境还是平衡内部环境上都需要大智慧,如果挺住了就会一往无前,如果跌落了就会充满各种未知。 中国要想避免经济总量大而不强的局面和历史重演,经济结构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转型,产业结构必须要升级,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否则依靠加工经济和资源输出为主的“打工经济体”绝对没有任何前途。同时,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要从外需转向内需,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要启动内需除了要抑制高房价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只有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和有钱去消费时,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有效地启动,中国经济结构也才会趋于合理。

    二、军事

    中国是 防御性的大国军队,军事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初步具有空间战和信息战的能力,但军队总体科技水平偏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因为人多优质地少,周边强弱敌对势力林立,且缺少对海外资源的控制,国内资源现已经超负荷运用,抗制裁封锁的能力较弱,民性比较温良,过分依赖和相信联合国,遵循与邻为善,缺乏侵略性,官方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甚于提高技战水平。但由于人民勤劳坚韧,文化底蕴深厚,在国民生存权受威胁之时,智慧能充分用到战争中,国家维系了数千年不倒。所以我国军队和人民要加强凝聚力和警惕性,不要过分依赖其他民族,积极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文化

    近几年或是在报纸上或是在新闻媒体上,我们肯定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要加快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那么什么是文化大国,什么是文化强国呢?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现阶段的中国就是文化大国,因为只要一提到中华文化,顺口而出的词汇必然会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必然会提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确实如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仅存并且得以延续至今的唯一国家。印度虽然还存在着国家这一形式,但是古代印度的文明却早已在英国的完全殖民统治时期消散殆尽。巴比伦被灭亡之后,其文明也随之湮灭。而古埃及璀璨的文明也更是在王朝的颠覆之中土崩瓦解。中华文明历经灾难而仍然延续至今,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文明的原有样式,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骄傲与自豪的。论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形式多样,吟唱有诗词歌赋曲,民风民俗更是多姿多彩。论文化底蕴,如上文所述,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底蕴足够深厚。此所谓中国是文化大国之由来。 然而我们却不是文化强国,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只有一个——美国。美国建国仅仅200余年,论文化之广,文化之深,美国几乎就是文化上的侏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上的侏儒却成了当今世界唯一的文化强国,其原因又何在? 在于创新。知识创新衍生出科技,而科技又强化了文化输出媒介;文化形式上的创新给美国以文化输出的素材。是以美国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所谓的文化以及更深层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这种具有文化侵略性的强势的文化输出正是一个文化强国的特质。中国自身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文化素材可以挖掘,然而缺少了一种创新的意识,更深处是缺少那种创新的氛围,这是阻碍中国科技与文化长远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家如能在创新上长足进步,则科技强大必然实现,文化强大必然实现。

    四、科技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保证科技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要形成自强独立的科研风格,在一些主要的科研领域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而目前中国在很多研究领域还停留在被动的地位,也摆脱不了跟着西方科技强国走的局面。其实成为科技强国,不只是有财力购买大批昂贵的实验器材或引进高水准的科技人材,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条件投资崭新的科技方向,建立创新的科学新理念。 科技的重大发明或成果,不像流水化的商业产品,而是要提出一些空前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理论或思维,探讨世界发展的未来。跟风或重复别人在做的研究是永远做不成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的。

    我国的现状: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增加自身素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强国发展之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1]大国复兴[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264.[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刘子明[J].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486 [3]新中国与新科学张藜 [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40

    篇二:由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篇二

    由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文化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当今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无不把文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大国, 华纳、迪斯尼、德国贝塔斯曼等领衔的全球50家最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居了当今95%的国际文化市场。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居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是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却由美国和西方通讯社垄断。通过输出文化产品,美国在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输出了美国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在维护美国文化产业强势地位的同时,对他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时尚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较于美国名目众多的大众文化产品席卷全球,不少国家注重发展有特色的大众文化产品,推荐自己的文化品牌,也取得了很大成功,提高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日本的动漫文化就是鲜明例证。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动漫作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产值占日本GDP的百分之十以上。如今,全球60%以上的动漫产自日本,日本动漫占据了世界各电视台半数以上的动漫播放时间。为了扩大日本动漫在国外的影响力,日本外务省还曾拨款24亿日元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将这些动画片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这样做既向海外推广了日本的动漫文化,又增强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韩国也积极发展大众文化,向国际社会力推自身的文化品牌。韩国电视剧和电影在亚洲观众中有很大的市场和吸引力,乃至形成了 “韩流”现象。据《纽约时报》报道,仅韩国电影影《冬季恋歌》的男主角裴勇俊一人就为韩国经济贡献10亿美元。日本舆论調查部副部長三矢惠子认为:“《冬季恋歌》获得了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吸引了日本国民对整個韩国文化的关注。”韩国的大众文化产品在赚取巨额利润、增加就业机会之外,还大力提升了其国家影响力,达到了长期的对外宣传效果,大大增强了国家软实力。

    1970年。第一个政府间法语国家组织——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机构在尼日利亚成立,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组织。1997年,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机构改组为国际法语国家组织。法国在世界各地设立数目众多的法国文化协会,为各国法语教学提供教师,为各国的法语教师提供赴法进修的奖学金。目前,法国在152个驻外使馆设立了文化处,在20个驻外领馆建立了文化组。法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签有文化协定和文化交流计划,在世界68个国家开办了134个文化中心和文化学院。法国通过文化发展战略来维护国家利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形象温和、措施有力,是一种攻防兼备的战略思维。 从美国文化几乎走进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到法国复兴法语文化的国际地位,从美国“三片”(薯片、大片和芯片)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到以动漫、游戏、设计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风靡全球,无一不昭示着实施对外文化输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我们从发达国家的举措中可以看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科学文化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撑。

    回想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所以,要想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主要提出三点:

    一、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1996年初春,马欣乐先生的个人画展也在迈尔奇画廊开幕,邀请了克林顿夫人为其剪彩,盛况空前,影响力很大。马欣乐先生不少作品结合西方绘画用光用色的手法,很有新意,呈现出大家的独特风格,也使西方的观众对传统的中国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推广了中国文化。

    二、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实践,多角度地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到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斯普林丝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 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必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中国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应有显著增强,进一步,全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使得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必将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走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篇三:由大国崛起想到的中国梦 篇三

    由大国崛起想到的中国梦

    关键词:经济发展

    繁荣昌盛

    中国梦 提纲:1 大国崛起

    2中国现状

    3 实现中国梦

    引言:中国梦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13亿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是他们奋斗的目标。而15世纪各国的崛起,则给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方向。走进《大国崛起》,借由各国崛起的方法,来实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当前必做之事。 正文:

    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告诉了我们所应有的胸怀与态度。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几个大国的发展历史。 海洋时代

    158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环球航海后,原先割据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小国大业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埋下了城市的自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

    但是,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走向现代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这个到过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现象。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激情岁月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藉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但是,欧洲各君主国的绞杀使法国出现了极端事件和长期动荡。这时,拿破仑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巅峰。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长久维持大国地位。直到二战之后,法国才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恢复了往日的光荣。 帝国春秋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871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由于出任德意志帝国宰相的俾斯麦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百年维新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黑船来航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现在,日本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经济第三强国。 寻道图强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归来后,他用强硬的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俄罗斯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 风云新途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请款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苏联经济逐渐复苏。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无古人的经验和思考。 新梦新国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教徒来到北美大陆。遵循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法。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自由竞争,使得美国迎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金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回顾500年来各个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住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决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步伐。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证明。同样,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至今的六十年里,经济,社会,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突出了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他们已经严重的危害到了国家的发展,甚至生存。官员腐败,道德沦丧,经济薄弱,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中国梦,完成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一体化的目标?

    从《大国崛起》中,我找到了方向。

    中国梦的提出,激起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憧憬。实现中国梦,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这一伟大梦想,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发展要求,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实现中国梦必须红阳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经济方面: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政治方面: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方面: 1.重视和改善民生,基层干部要善于倾听民意,努力为人民办大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4.毫不动摇地搞好“三农”工作; 生态环境方面:

    1.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认和谐发展;

    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刻苦努力。人生犹如逆水行舟,大浪淘沙,我们只有怀揣伟大梦想,才能经得住考验,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浮躁所动,而是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地为实现伟大梦想而扎实奋斗。

    篇四:探寻中国富民强国之路 篇四

    探寻中国富民强国之路

    富民强国、振兴中华,是经历了外辱内乱的近代中国发出的时代强音和萌生的理想夙愿。170多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投身其中,不停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间,中国经历了四个具有明显全局转折性意义的关键时点和事件:1840年的鸦片战争、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的改革开放。毫无疑问,只有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才真正让中国改变积贫积弱、闭关自守的局面,走上了一条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开放兼容的跨越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朝着富民强国、振兴中华这个中国梦的实现前所未有地接近了。

    时至今日,中国发展与改革已成为世界热门话题,其未来走向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世界目光。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和十字路口。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正在向两极乃至多极世界转型,这给中国全方位崛起并成为世界领导者之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如能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中国必定深刻影响未来世界格局。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伴随着重大挑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全方位复兴,从大国向强国崛起,必须赢得国家间关于资源、人才、制度和话语权的竞争,尤其要在根本的制度竞争中占据主动。并且,中国要平衡好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国家权利与国际义务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实现从追赶者到世界领导者的转型,这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然而,中国要真正实现170多年来一直追求的中华民族全方位复兴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安全环境愈益严峻复杂,从国内看,尽管中国在体制转型上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但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国家治理制度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依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着支配性的主导地位,限制和压制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这种半市场经济、半统制经济的双重体制既带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也出现了资源配置无效率和社会公平严重不足及大量的权力寻租腐败现象,根源就在于没有合理界定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政府不应有的权力过多,本应肩负起的维护和服务的职责又做得很不够,“过位”、“缺位”和“错位”大量存在,使得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的确如此,随着社会转型变迁和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自身内部诸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如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面临趋势性减缓;公权力过度介入市场,导致寻租腐败猖獗,贫富分化加剧,国富民穷,国进民退,国强民弱,内需不足;机会不公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社会流动性缺乏和各阶层间裂痕加深;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人文价值观体系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遭到严重扭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危机频现;雾霾锁城,生态环境被破坏,环境日益恶化、濒于崩溃,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公平正义不足、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再加上民族矛盾、周边关系紧张上升……所有这些为支持重返旧体制旧路线的人反对改革开放提供了机会,进而在错误舆论导向下获得部分弱势群体的支持。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特别是近些年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由于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出现经济衰退与动荡,而中国仍能维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速,使得国内普遍产生了中国很快将取代美国成为未来世界霸主的幻觉,甚至无视自己的缺项和弱项,忘记自身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就像年轻人青春期长身体,发展中处于较高增速也是一种正常的客观现象),一味地拔高大众的福利预期,放松自身奋斗决心,导致盲目自大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粹主义倾向,国家统制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的思潮开始泛起,一些人重新祭出上纲上线的大旗,阶级斗争式的旧思维及遇事非黑即白,甚至动不动上升为意识形态、阴谋论、颠覆论、敌我矛盾、敌对势力、西方势力的大字报文革语言充斥在文章和媒体之中,给人仿佛隔世之感,如不加以扭转会导致极其严重的负面后果。正如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曾指出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自乱阵脚,向改革之前的道路发展乃至“文化大革命”复归,必定是颠覆性的错误。

    历史经验早已表明,改革的关键当口往往伴随着思想的交锋,甚至思想的混淆不清,使得中国改革大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极其复杂局面。许多理论误区亟待破除。有的认为,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改革的失误造成的进而否定改革;有的认为,有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没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深层次改革;有的认为,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有的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具有普适价值的发展路径,即所谓的“中国例外论”。 此外,近些年来,讲改革的原因、好处、成就比较多,而开放提得相对较少,没有理解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改革,开放无法展开,没有开放,关着门来搞改革,看不到世界的发展进步,改革一定也无法深入。

    在这样一种机遇挑战并存、思想交锋激烈、内外环境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大方向,避免走回头路,排除颠覆性错误,正确选择中国改革的未来之路及其突破口,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转型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全方位复兴,避免历史周期律,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紧迫而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到底为什么要转型?需要转型的内容是什么(制度?体制?发展方式?经济模式?或是思想理念?)?中国改革的前途、命运及方向是什么?中国到底怎么转型?转型的核心是什么?实质是什么?转型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其特点和难点是什么?政治、社会现实与转型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下一步转型的突破口和切入口在什么地方?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仍有很多误区和混淆不清的地方,需要在学理上进行系统梳理,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转型发展的特点、难点与未来之路,从而弄清中国转型发展的内在演化过程及其路径,才能实现成功转型。否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将有可能发生倒退,走回头路或进入权贵资本主义,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的风险。

    作为一种概念和现象,“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世界银行的专家学者基于长期的历史视角,从众多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实际中整理概括出来的,主要是指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进入瓶颈期,难以突破一定的上限,从而导致一直滞留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伴随着其他一些特征,如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虽然,“中等收入陷阱”不一定成为一种经济规律,但只要这种现象普遍到在统计上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就不能忽视它。

    实际上,“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是制度转型困境,根本原因是没有合理界定和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使政府失效、市场扭曲(或失灵)、社会失范同时存在和相互牵绊,以致滞留在转型途中,不能完成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变的进程。探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应对之策,中国需要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进行。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公平正义、加强生态保护、维持社会稳定,建立文化认同、建设创新国家、培养杰出人才,这些都是政府、市场与社会需要共同去面对和解决的新难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难题,必须打破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的路径。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长治久安这样的宏伟目标,中国改革已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命题,它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体制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全方位联动改革的综合治理命题。正如《人民日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就全面深化改革刊登系列评述所总结的那样:“表像问题解决了,深层次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当然,全面深化改革并不代表改革应该是休克式的一步到位,要充分重视改革理论探讨的先行性,正视改革的艰巨性,用好成功改革的方法论。在宏观层面、战略方向上,要有规划、有步骤的总体顶层设计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处理和平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承受度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理论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可行路径是,从改革系统工程中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并生发开扩展、深化全面改革的“涟漪效应”,真正激发和释放改革红利。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近代170多年的跌宕起伏变革史 可以刻画出四个观察或典型性特征:一是以国有企业推动工业化有三次挫败,分别在洋务运动时期、抗日战争前后、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其基本特征是政府身兼“规则制定者”、“裁判”、“球员”三重角色使之民营经济无法生存发展或导致权力寻租和贪腐猖獗,国有经济登峰造极的时候往往是危机最大的时候;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大发展主要靠的不是国有经济,而是非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后者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无论在产值还是就业方面都是巨大的,必将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三是政治干扰对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建国以来的九次经济大幅下滑有五次是政治原因造成的,为此要警惕盲目自大民族主义和极端民粹主义的合流,遇事上岗上线不可取;四是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要辩证看待,不能绝对化,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转型各有利弊,重要的是要适时推动全方位联动改革。这些观察对于当下中国的改革推进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北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围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任务部署,其中有许多具有新意和突破性的改革论述,如:首次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全面深化改革 ;等等。

    然而,其中也有不足和未尽之处,有些提法甚至存在着某些内在冲突,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如,“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尽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主要靠的不是国有经济,而是非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今后中国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更是如此。如果对这个历史事实都不能正确认识,下一步改革的设计可能还会偏离正确轨道。而且,如果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必定会导致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占据支配性的主导地位,必将挤压民营经济的发展,限制和压制《决定》提出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以及大量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猖獗共存的现象,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见,让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和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是相冲突和激励扭曲的,会导致产生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与此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方案对系统性的经济改革谈得多,对政治、法治、社会、生态环境、文教卫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则提得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联动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综合治理的难度,就像水桶有洞或缺一片很难装满水,机器某个部件有缺陷无法运行良好一样。特别是对节省制度交易成本的社会治理和文化伦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放到了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没有充分意识到处理不好社会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应该与政府、市场一道,成为国家公共治理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政府、市场与社会,这三者正好对应的是一个经济体中的治理(Governance)、激励(Incentives)和社会规范(Social Norms)三大基本要素。强制性的公共治理和激励性的市场机制等正式制度安排相互交叠、长期积淀,会对社会的规范性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在许多情况下既不需要“大棒”也不需要“胡萝卜”的、无欲无刚的导向和型塑,增强社会经济活动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大大节约交易成本。 因此,不仅要合理界定和理清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边界,也需界定好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个三维综合治理框架中,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有极强的正负外部性,既可以让市场有效,成为促进经济改革发展的动力,让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也可以让市场无效,导致社会矛盾重重,成为巨大的阻力。试图通过政府主导的粗放式发展,动用国家机器来遏制腐败,而不从制度根源上解决问题,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政府的控制越是加强,寻租的制度基础就越大,腐败也就更加严重;腐败越是严重,在某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下,也越有理由要求加强政府的干预和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以保持经济增长和发展,结果就是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受阻,难以实现向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的深层次制度转型,导致社会经济问题复杂化、扩大化。

    市场有效及社会公平正义与否,关键取决于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只有政府这个无所不在的“看得见的手”放开,市场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充满活力;只有政府维护和服务的“援助之手”发挥作用,社会才能变得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和谐稳定。在中国下一步改革中,政府既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政府自身的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成了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突破口。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最大难题所在,需要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来推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中国改革走过的道路,哪些是独特的,哪些是共通的,深刻剖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难点,进而探讨未来中国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方法论,以更好地辨明改革的未来路向。

    篇五:中国正在由模具大国转变为模具强国 篇五

    中国正在由模具大国转变为模具强国,中国汽车业模具也将迎来最辉煌的时代,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随着车辆和电机等产品向轻量化发展,压铸模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同时对压铸模的寿命和复杂程度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塑料模具的比例将不断增大。

    汽车模具品种繁多,十分庞杂。橡胶轮胎模具是汽车模具中最主要的一种,其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都很高,技术含量也很高。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工程机械,直至飞机等等一切用橡胶轮胎行走的机械,都需要大量的橡胶轮胎模具。子午胎和全钢丝载重子午胎年均增速为25%和30%。高速公路严抓超载,使斜交胎的需求量回升。每年50种左右新车型的出现,使半钢胎产生大量需求。轮胎行业的发展决定着橡胶轮胎模具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轮胎模具行业得到健康发展,这主要标志着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生产快速发展,模具设计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橡胶轮胎模具产需两旺,促使民间投资加大力度。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工艺、产品不断涌现,使轮胎模具企业加快了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的步伐。

    现在,生产橡胶轮胎模具的企业共有100多家,其中已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共有30多家,其中生产能力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有两家: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市天阳模具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1亿元以上的企业也有两家:沈阳子午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山东高密模具机械有限公司。张家港中联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江苏中利模具厂、安徽王子精品模具有限公司、安徽大道模具有限公司、河南环球模具公司、绍兴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绍兴正兴模具有限公司、上海生生轮胎模具有限公司、青岛橡胶机械厂、天津天马模具有限公司、天津天合模具有限公司、广东中山模具厂、常州市武进太湖模具有限公司、沈阳航空模具有限公司等10多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也都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橡胶轮胎模具主要种类为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两瓣模具、模和成型鼓四大类。其中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高、发展前景也最好,目前能生产这类模具的全国有10多家。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水平和规模悬殊,即使是走在前列的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且具针对性的研发体系和机制。二是人才不足,特别缺乏高层次的尖端人才。三是工艺装备相对落后,不但设备数控化率低,而且现有数控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

    电火花成形加工工具电极的设计与制造

    电火花加工模具的特点是把工具电极的形状精确地复制在工件(模具)上。因此,电极是电火花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电极的合理设计及制造,与模具型孔或型腔的加工精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模具的加工精度,在设计电极时,必须选择适当的电极材料,合理的电极结构和正确的几何尺寸,同时还应考虑电极加工工艺性等问题。 1.对电极的技术要求

    1)电极的几何形状要和模具型孔或型腔的几何形状完全相同


    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 路(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50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洋气的公司名字【精选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