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陋室铭》教案【优秀3篇】
  • 《陋室铭》教案【优秀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14 18:37:54
  • 移动端:《陋室铭》教案【优秀3篇】
  •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陋室铭》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篇一:《陋室铭》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篇二:《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篇三:陋室铭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案【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30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导游词开场白最新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