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案(优秀7篇)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案(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05 22:04:29
  • 移动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案(优秀7篇)
  • 篇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

    看到许国璋《英语》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教师教学一首诗的文章。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陆续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她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讨论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后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是以概念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只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学生一听十分高兴,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一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铁丝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虽然此时我的“教”只是变成了“答”的形式,但学生们那聚精会神的样子和深入事物内涵的学习态度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吗?

    没想到只是交换了一下位置,不仅教者轻松,学者亦轻松,我真切地感受到:换位体验,真好。

    篇二:实践与应用 篇二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高是7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16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教具,长20厘米,宽1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用一根长10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后,还剩多少厘米?

    篇三:教学过程 篇三

    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

    (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什么叫棱?

    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什么叫顶点?

    (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棱长

    顶点

    (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a.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平等且长度相等;

    b.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d.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e.面的特殊情况。

    完成做一做,反馈订正。

    小结。

    篇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五:教学重点 篇五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篇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习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本节课的设计还为以后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篇七:综合练习 篇七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长方体的三条棱长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

    (3)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形体一定是长方形。 ( )

    (4)长方形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 ( )

    (5)有6个面,且6个面都是长方形,它一定是长方体。 (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案(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14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剪纸的幼儿园教案【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