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最新5篇
  • 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最新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9-27 19:15:59
  • 移动端: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最新5篇
  •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篇一: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一

    一、班会课设想:

    由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召开本次主题班会,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争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看视频、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一些法律常识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内容

    1、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违法行为的教育案例,增强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法情景剧表演

    五、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交通事故的新闻。组织学生排演小品、学唱歌曲、挖掘班级才艺展示的学生。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小品展示学习法律至少得重要性。

    2、看交通安全的视频进行法律、安全常识问题抢答,班级学生展示小快板《做个守法的好少年》。

    3、联系实际,探讨身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寻找解决的对策。

    4、班级宣誓,争做知法懂法合格中学生。

    5、班主任寄语。

    6、合唱班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比较适用的法律条规。

    2、能力目标:在了解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自己及旁人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的小学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

    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教学工具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当你走在僻静的乡间小路留恋于周围的美景时;当你与别人交往接待时;当你购物时;你是否想到"侵权"两个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了每个人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吧。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法制教育进课堂》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掌握法律法规常识,从而使我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讲解新课

    1、法制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2、我们中国的法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法律的产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是没有法律的。那个时候,当一个部落和另一个部落出现矛盾时,往往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法律来解决。如果一个部落的人杀了另一个部落的人,那么另一个部落的所有人都会为被杀的那个人报仇。这样整个社会非常混乱,大家的人身安全每天都受到威胁。只有在夏朝建立后,才通过制定法律来防止这种混乱。所以法律是从夏朝开始的。

    3、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民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制度

    校园安全

    不要在教室追逐玩耍,因为活动空间狭小、安全隐患多。

    进出教室要有序、不要推挤。有序进出,顺利又迅速;推挤容易产生意外,出入也不顺畅。

    案例分析:朝阳市某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在二楼上课。地震开始时,有一名教师说是地震,学生就惊恐地冲出教室,沿楼梯拥挤奔逃。其中有两位男同学分别由二楼通道、窗口跳下。两人落地撞伤后,又被人流踩踏致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在走廊奔跑、追逐玩耍容易发生意外。

    上下楼梯时,尽量靠边行走、不要奔跑。

    体育课、室外活动时……正确使用运动器材、注意听从老师指挥,注意周围同学动向,不要进入其活动范围。

    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遵守公共交通秩序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安全和交通环境的改善,我们要从我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认识交通信号。

    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乘车注意事项。

    案例分析

    意外事故的防范及处理

    遭遇意外时,一定要保持镇定,不要盲目逃生,只有保持冷静的情绪,理智应对,才能有序撤离危机现场。

    若在逃生的途中被推倒在地,失去平衡的话,要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面向墙壁,双手紧扣置于颈后,这样手指、背部和双腿可能受伤,但保护了最脆弱的部位。

    平时注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篇二: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二

    一、活动背景:

    社会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一种人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双向互动的产物。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具有多角度性与多层次性,而社会变迁所发生的各种碰撞,又决定了青少年对社会现状心理反应的复杂性,青少年社会心态具有更大的模糊性与不稳定性,这与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二、活动的目的:

    1、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2、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活动准备:

    1、收集资料

    2、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

    3、布置教室。

    四、活动过程:

    1、活动地点:高二(11)班

    2、活动时间:第十二周

    3、主持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二、主要内容: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二)从两个案例谈起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四)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案例: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到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六)学会断案

    例1.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

    案例2.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

    三、小结: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篇三: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三

    一、导入课题

    前两课,我们体会到手能传递幸福、友好、真诚、快乐……能带给人们美好生活。又目睹了张迎善那双特大号的、粗糙、有力的手。今天,我们来近距离研究一下自己的手。板书课题:手上的皮肤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1分钟识记生字。

    4、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用来总说的段落。

    四、品读感悟

    1、指名回答找出来的段落。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我们的手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第六自然段。(说明手的用途多,手上皮肤的学问也多。)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质疑:根据前两段的学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大家自学前,我们先看金钥匙又教给我们的新的学习方法,翻开书,齐读。〔小黑板出示金钥匙〕

    4、共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此段,思考这段围绕什么来写的?

    (2)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

    (3)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指纹有什么作用?(4)汇报。

    5、总结学习方法:

    (1)读课文。

    (2)找中心句。

    (3)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用①②③标出来。

    6、用同样的方法,自选学习2、3、5三自然段中的一段,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②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③第五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甲是否相同。

    8、小结:看板书,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手上皮肤的知识呢?

    师介绍方法2:想想每段写的是什么,把各段的意思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总结文章结构顺序:总——分——总

    其实,在这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运用了列数字、假如等写作方法。像这样,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一种事物的文章,叫说明文。)

    五、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手?

    2、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3、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六、总结:

    人人都有两只手,但灵巧的程度不一样。手的灵巧在于手脑并用。勤动脑又勤动手,才能心灵手巧;动脑又动手,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篇四: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5、法制教育。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

    (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

    4、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很多,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篇五: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中职法制教育的教案最新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51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党员自我评价【最新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