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8篇】
  •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9-14 19:19:00
  • 移动端:高一地理教案【优秀8篇】
  • 篇一: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篇二:2021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来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 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篇三:高一地理教案 篇三

    前言 走进地理学

    由于中考考试科目的设置及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理不够重视,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差。因此,作为高一新教材必修Ⅰ的第一节课,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从而带领学生从容走进地理学。 本节课,教师除向学生系统介绍新课程高中地理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以外,还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新课程教材中有趣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尚。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论文精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学的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正确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通过什么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将学生看一遍,然后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道:“宁静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看到那些满天的繁星,你会生出什么感想?你是否也有‘我是在哪里?我是哪里来的?我到哪里去?’这样的疑惑?”

    生 大胆想象,踊跃发言。

    师 激励性评价后,指出: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但直到今天我们对地球的真正面目认识得还不够清楚,如为什么我国大陆每年向东偏南运动8毫米?科学家预言地球轨道正面临陨石进入的高峰期,人类将如何应对?太阳黑子的周期性爆发对人类有何影响?还有厄尔尼诺现象与世界气候等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未解之谜,如何才能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呢?

    生 必须首先了解她,认识她。

    师 怎样快速地、系统地、深刻地认识地球呢?

    生 必须认真学好地理学,因为地理学能帮助我们彻底认识地球。

    师 今天请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地理学。

    板书:

    前言——走进地理学

    推进新课

    前边我们简单了解了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性,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包含了哪些学科体系呢?

    板书:

    篇四:优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四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x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x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

    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篇五:高一地理教案 篇五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x”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x,激发学习了。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篇六:高一地理教案 篇六

    一、课标以及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解:①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②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④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⑤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②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②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6人一组,共10组。

    2、预习教材内容,按课本的活动和案例要求,由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3、搜集陈埭水资源状况(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等)。

    (二)新课导入:

    用一张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没有水就不能“活”)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液态水的存在。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水资源呢?请同学阅读书本上的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谈谈你对水资源的理解。

    学生回答: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问:这些淡水资源是不是全部能为人类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教师总结:可见,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比较有限,加上这些淡水资源并不能全部为人类所开发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实际上严重缺水。那么这些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请同学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内容,稍后进行抢答。

    一、判断题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和蒸发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二、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

    (1)从大洲看,哪个大洲最多?哪个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个大洲?

    答: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样排序的?

    答: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问:为什么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却比南美洲少呢?

    答:虽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发量却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导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发量

    三、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抢答

    1)、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答: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2)、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

    答: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3)、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风、地形条件的影响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承转:由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因此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它的数量跟质量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晋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20xxmm,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径流量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区是多雨径流丰富区,水资源丰富,而在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区降水径流少,水资源较贫乏。加上晋江工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晋江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部分城镇(如陈埭)出现了严重的用水问题。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

    问: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

    答: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问: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答: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在不同的时代,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请同学阅读教材P67,图3.1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

    (1)20xx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

    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沿河湖地区分布

    (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

    答:采用地表水,生产规模变大;农业生产开始向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分布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

    答: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

    (4)从这个变化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教师总结: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就有陈埭的“水污染”事件。课前曾布置同学去搜索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我们请部分小组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分析陈埭水资源问题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

    (学生上台进行资料交流)

    教师总结:可见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的同时,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资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资源利用的成功之处

    1、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农业吗?

    答:不适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气候,其余多数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不适合于发展农业

    2、以色列如何将水资源由少变多?

    答:1、开源:海水淡化;2、节流: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等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对中国西北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探究二:解析咸海的忧虑

    1)咸海忧虑什么?

    答:咸海的面积不断减少

    2)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主要是人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无节制的地灌溉,特别是从咸海的两大入湖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导致咸海水量大减,湖面面积不断缩小。

    3)产生怎样的后果?

    答:使该地区大量动物灭绝,位于咸海湖滨的城镇出现饮水短缺问题,传统渔业衰落等问题。

    探究三: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原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

    探究四:调查陈埭水资源状况(题目由各小组讨论自行确定)

    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类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只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科技进步又能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然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主要是开源、节流。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来采取开源节流等相应措施,才能令水资源“以少变多”,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性作业:陈埭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主要是指陆地淡水资源。

    2、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标志:多年平均径流量

    3、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1)大洲:最多亚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国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3)我国水资源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空间)

    夏秋多,冬春少;(时间)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1)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发展。

    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开源:

    2、节流:

    十、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又以“抢答、分析、讨论等”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激活”地理教学,实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在分析水资源案例的过程中分析方法的掌握,作业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陈埭水资源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篇七:高一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

    1、水圈的组成(板书)

    【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 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

    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可以循环利用,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人类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拓展引导】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在许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实并不缺少淡水,但当地为什么还是缺水?

    【讨论回答】当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导】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哪些不良行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决措施?

    【学生回答】不良行为:工厂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农药等。

    解决措施:严格执法,工厂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等。

    【分析引导】在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3、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板书)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承转、过渡】各种水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则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层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体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板书)

    【读图分析】教师放动画,看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

    【教师提问】何谓。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称为小循环。

    【观察提问】观察图上闪动的箭头回答:三类水循环分别由哪些主要环节组成?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过渡】那么,三类水循环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请同学们根据 图示、课文来分析归纳、总结。

    2、水循环的意义?(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第一,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第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较缺水的华北地区虽有大河——黄河流经,但仍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出现断流现象。1972—1998的27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黄河断流不仅导致黄河沿岸用水紧张,而且黄河三角洲湿地几乎萎缩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断流,仅山东一省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工程

    2、既然通过水循环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能否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教师归纳】在空间上、时间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承转过渡】陆地水体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板书)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提出问题:河流径流与降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减少。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板书)

    【教师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

    【学生回答】这种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承转)但情况也不都是这样,再看下面这幅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上只画出了气温曲线,而没有降雨量的变化。气温与河流流量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图中1、2、11、12月份为何空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板书)

    (播放多媒体课件: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归纳】在丰水期时,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两岸的潜水面,这样,河水就可以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图的右半部分刚好相反,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这样,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对河流还具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涨水时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从而延缓、削减河川洪峰。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板书)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3、4类型的补给关系其实挺简单:谁的水位高,谁就是补给源; 谁的水位低,谁就是被补给者。

    好了这节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 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专家点评】

    该教案紧扣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这一中心环节,由浅入深的讲述了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的更新等知识内容,其间配以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好;教师层层设疑尤其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题目,不但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也体现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情分析,精讲精练,更突出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实效。

    篇八:高一地理教案模板 篇八

    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23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蝉教案【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