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优秀4篇】
  • 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优秀4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9-07 19:59:47
  • 移动端: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优秀4篇】
  •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篇一: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篇二: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 篇二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 ,k≠0;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  (2)

    (3)s=3-2t  (4)y=(x+3)- x

    (5) s=10πr  (6) y=2+2x

    (8)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篇三: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讨论了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的基础上对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配方将y=ax2+bx+c(a≠0)向y=a(x-h)2+k(a≠0)转化,体会知识之间在内的联系。在具体探究过程中,从特殊的例子出发,分别研究a>0和a<0的情况,再从特殊到一般得出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和性质,面对一般式向顶点式的转化,让学上体会化归思想,分析这两个式子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

    2、 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a≠0)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考、探究、化归、尝试等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探索新知的方式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渗透配方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2、 在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配方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的性质。

    五、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对比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式子的恒等变形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一)提出问题(约1分钟)

    教师活动:形如y=a(x-h)2+k(a≠0)的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那么对于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又怎样呢?图像又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目的:由旧有的知识引出新内容,体现复习与求新的关系,暗示了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二次函数y=0.5x2-6x+21的函数图像(约2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这里教师适当引导能否将次一般式化成顶点式?然后结合顶点式确定其顶点和对称轴。

    学生活动:讨论解决

    目的:激发兴趣

    2、配方求解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约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配方过程:y=0.5x2-6x+21=0.5(x2-12x+42)

    =0.5(x2-12x+36-36+42)

    =0.5(x-6)2+3

    教师还应强调这里的配方法比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稍复杂,注意其区别与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关注黑板上的讲解内容,注意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

    目的:即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有增强了配方法的应用意识。

    3、画出该二次函数图像(约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这里要引导学生是否可以通过y=0.5x2的图像的平移来说明该函数图像。关注学生在连线时是否用平滑的曲线,对称性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结合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目的:强化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即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结合图像的对称性完成图像。

    4、探究y=-2x2-4x+1的函数图像特点(约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板演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和对称轴内容,教师巡视,学生互相查找问题。这里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配方法的步骤及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目的:研究a<0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

    5、结合该二次函数图像小结y=ax2+bx+c(a≠0)的性质(约14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将y=ax2+bx+c(a≠0)通过配方化成y=a(x-h)2+k(a≠0)的形式。确定函数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并着重讨论分析a>0和a<0时,y随x的变化情况、抛物线与y的交点以及函数的最值如何。

    学生活动:仔细理解记忆一般式中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理解y随x的变化情况。

    目的: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观察、分析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6、简单应用(约11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已知抛物线y=0.5x2-2x+1.5,求这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图像和y轴的交点坐标并确定y随x的变化情况和最值。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教师在这里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i)用配方法如例题所示;ii)我们可以先求出对称轴,然后将对称轴代入到原函数解析式求其函数值,此时对称轴数值和所求出的函数值即为顶点的横、纵坐标。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约3分钟后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

    目的: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

    1、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知识上的问题?

    2、 你对本节课有什么感想或疑惑?

    布置作业(1分钟)

    1、 教科书习题22.1第6,7两题;

    2、 《课时练》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画函数图像 学生板演练习

    例题配方过程

    到顶点式的配方过程 一般式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回顾;第二部分是学习探究;第三部分是课堂练习。从当堂的反馈和第二天的作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了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我认为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声音洪亮,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

    3、板书字体端正,格式清晰明了,突出重点、难点。

    4、我觉的精彩之处是求一般式的顶点坐标时的第二种方法,给学生减轻了一些负担,不一定非得配方或运用公式求顶点坐标。

    所以我对于本节课基本上是满意的。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不够具体,有些急于求成。在学生活动中自己引导的较少,时间较短,讨论的不够积极;

    2、一般式图像的性质自己总结的较多,学生发言较少,有些知识完全可以有学生提出并生成,这样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深刻;

    3、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老是打断学生。提问一个问题,学生说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说出下一半,有的时候是我替学生说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断了。破坏学生的思路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毛病,此顽疾不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够。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重新去解读这节课的话我会注意以上一些问题,再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探究而后形成自己的知识。

    篇四: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 篇四

    一、重视每一堂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不太好,上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事情,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

    学生对你教学理念认同和教学常规配合与否,功夫往往在课外,只有在课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学生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最顽皮的学生也能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听进一点

    四、要多了解学生

    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一

    一、立足教材,夯实双基:

    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让解题方法、技巧在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再现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二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三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优秀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10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帮助别人的谚语经典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