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31 20:42:22
  • 移动端: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
  • 篇一:《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目标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能力目标

    理清本文写作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复习巩固比喻修辞,并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创新目标

    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确定五点】

    1、重点: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2、难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创新点: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身的知识,写一篇看(观察)XX识天气。

    4、素养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5、空白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班级气象员报告昨天当天气象观察情况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草船借箭》

    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们说说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示天气变化?

    刘剑:观察日记《泥鳅与天气》

    四、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

    鱼粼 丝丝缕缕 lǔ 迷漫 日晕 yǖn

    点辍 一霎 sà 间 轻盈 yín

    五、知识大比拼

    六、填写三张表格(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

    七、同学们互相质疑、释疑

    项目:今日我当小老师(每小组一天一位)

    接着请小老师提问,可指名哪位同学来回答,最后将请同学们评出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最佳?哪位同学回答最有创新?

    要求:同学们可就文章的语言如词语的运用,修辞、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提问。

    这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以攻破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八、学生小结

    九、研究性作业

    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篇二:《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 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

    教学准备

    预习 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凭语感让学生预测课文说明的内容,说说课题对全文的作用。

    明确:课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课题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掌握课文的两个重点。

    三、指导朗读课文,疏理课文结构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看云识天气为重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4.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5.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峦 霎 盈 缕 晕 兆 谚 绸 絮 缀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四、研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云层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1.学习第一部分。

    ①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明确: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 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2.独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边读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3.学习第三部分。

    ①讨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从课文中找答案)

    五、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比喻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描写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4.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七、巩固练习,填写下列简表

    ①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利用电视、网上、阅读资料等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自评:

    自 评 指 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得失启示

    篇三:《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解文章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

    3、学习文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几则“看云识天气”的民谚。

    (教师讲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第2题设计表格每组一名学生板演,师生点评优劣,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楚,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展示,教师点评点拨。)

    2、文章对云的描摹细致生动,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作用。)

    3、研读第1段。

    (齐读第1段,说说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并分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收获,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天气变化,写一则观察日记。

    (一周内完成,小组评选,推荐3篇班内交流、展示。)

    篇四:《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 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篇五:《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了解分类说明等说明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4、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学习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学习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朱泳燚(y),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看云识天气》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2、作品简介:《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关于“云”与天气的关系:云和天气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作简单说明。

    (1)云层中的水气越少,云层就越薄越白,阳光的通透性也就很好,当然就预示着天气晴好;反之,云层中的水气越多,云层就越厚越黑,就会遮挡阳光,形成阴雨风雪等天气。

    (2)云中都是水离子,带电。云层越厚,带电越大,两团云相撞,就会产生闪电、雷鸣。

    (3)当云层中的水气,遭遇大片冷空气时,水气结成水珠,当水珠过大时,空气的浮力承受不住就会落下,形成雨、雪、冰雹等。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三、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提示:结合小学时所学说明方法作答)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第二课时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层云

    卷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

    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95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新学期老师寄语(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