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
  • 《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27 19:05:33
  • 移动端:《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
  •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赤壁赋》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赤壁赋》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东坡,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东坡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东坡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东坡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东坡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东坡。苏东坡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东坡,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东坡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东坡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东坡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东坡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东坡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东坡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康靖贤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篇二:《赤壁赋》教案 篇二

    一、导入

    师:你了解多少关于苏轼的事。(2分钟)

    1、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2、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在书画方面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齐名,在当时被称为四大书画家

    3、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谓是旷世奇才!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位旷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请两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段,教师泛读第三段,全体学生齐读第四、五段。(5分钟)

    三、

    师: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黄州,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这个地方,本文是苏轼在被贬期间所作。黄州景色优美,有诗云:“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同朋友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这篇《赤壁赋》。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确:乐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钟)

    四、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

    师:作者因何而喜,缘何而悲呢,又为何由悲转喜呢,一切都源于风月。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描写议论,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顺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走进《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1、浏览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5分钟)

    文字赏析后,可全班朗读。

    明确:

    第(1)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江面多么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

    补充: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第(4)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5)段: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文中所写的有关风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钟)

    举例比较不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分析:

    问: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点,说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确:由景生情。

    问: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明确:由情入理。

    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阴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月又做了怎样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明确:水月是不值得人羡慕的。

    总结:本文最大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

    问:那么作者写月是这样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写清风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明确:

    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风月的描写是纯景物描写,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几乎都在写风月,展现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色,处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畅,此处的风月描写乃“乐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故而有了这歌咏风月之辞,江水澄明,月光浮动,面对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难怪东坡会联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诉的袅袅之音。

    第三段风月的描写激发了联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风月是历史之月,由眼前的风月联想到曹操当年志得意满,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进而想到江水无穷,人生须臾,自己渺如沧海一粟。抒发要摆脱现实,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风月引发了古今人物的对比,宇宙无穷和人生须臾的感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的叹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发。

    第四段风月的描写阐释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由此得出结论,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

    然后苏轼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拥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

    苏轼在被贬的困境中,并没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可见他旷达的胸怀,乐观的处世态度。

    也正是这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让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而是在原来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是大彻大悟的喜悦。

    五、结语和作业:

    风月引发情思,风月触动心灵,风月激发联想,风月阐释哲理,风月预示人生。风月让整篇文章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有悲、有欢、有喜。“风月”在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很常见的意象,请同学课后去查找有关“风月”的古代文学作品,并想想这些作品中的“风月”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板书

    赤壁赋

    心情变化:乐——悲——乐

    写作特点:情景理交融

    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篇三:《赤壁赋》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师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详见课文批注)

    五、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篇四:《赤壁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赋”的文体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体悟典雅、精美的语言。

    2、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在苏轼第一处贬所——黄州,此时他45岁。三年前,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变法派、实权派李定等从诗作中断章取义,摘出一些讽刺性诗句,以便扫除旧党,送御史台,即“乌台”受审,所以这个案子叫“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还无权签署公文,不准擅离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四年的黄州生涯,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170多篇散文,尤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二、引导自学(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

    1、自学关于赋的知识。

    2、学习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3、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感情。)

    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感情变化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舻lú山川相缪liáo酾shī酒横槊shuò渔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2、学生练习朗读、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变化

    四、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疏通文意。

    (一)学生自学

    1、试口译课文成现代汉语。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找出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句子。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2、课外阅读有关作者苏轼和本文的资料。

    篇五:《赤壁赋》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向豁达转变的。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有“虫二”两个大字,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我们在上节课疏通了《赤壁赋》的文字基础上,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的作者是苏轼。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乐——悲——乐 三、解读赏析:

    1、因何而乐?(美景)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这些句子美在何处?哪一句特别有体验,就点评哪句;可评意境,也可评手法;可就词语点评,也可就句式点评。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2、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3、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面对客人对人生悲叹,苏 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 垒的?

    选取了自然景物水、月、风来阐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的。

    (1)从“变”与“不变”的相对性角度分析

    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4、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山水之乐,心胸旷达之乐)

    总结:苏子与客关于变与不变的对话是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苏子是乐观的,或者说是豁达的,他参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月无边,主客共适。无论贫富贵贱,均不能改其规律,刹那成终古。正因为如此,他被贬杭州爱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密州爱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被贬黄州爱黄州,月夜泛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被贬惠州爱惠州,“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海南爱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拓展延伸:这篇苏轼所表现的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迪?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该如何面对?

    预设:苏轼的感悟启示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有逆境,遭遇逆境时应调整好心态,以乐观豁达不拘世俗的心胸去看待得失,如果悲观怅惘,只是徒增烦恼,如果淡然处之,心境自然明朗,还会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外收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象苏轼那样,明智达观地看待荣辱得失,因为生命的真谛是:结果并不重要,经历才弥足珍贵,难忘的经历在于心态和胸襟。

    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第1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2、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深刻理解。


    《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83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22年入党申请书的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