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7篇】
  •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27 19:05:15
  • 移动端: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7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小学语文《牧童》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一:牧童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的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画家的从善如流,牧童的大胆率直,是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的两种品质。而这两种品质都蕴含于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之中。

    设计理念

    1、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在积极倡导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安排学生自主、个性化识记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2、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对于本篇文章,阅读过程让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带思,以思促读。

    3、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尤其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不能作过多的讲解,而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入情悟理。《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课文,所以本节课的整体课堂教学以“读”为主,主要经历“初读—精读—品读—赏读”四个阶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蔼、惭、拱”等17个生字,正确书写“抹、商”等12个字。

    2、理解“拱手、绝妙之作、指教”意思。

    3、能熟练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4、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重点: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2、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策略:

    实施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斗牛图的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小黑板。

    2、学生准备;铅笔字帖,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能够正确认读17个生字,会写“抹、商”两个字。

    2、熟练朗读课文。

    3、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画家和牧童》(同学们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齐读课题,牧童是干什么的呢?(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件什么事呢?注意读书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对照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检查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抽出准备好的卡片,不是认读的字可以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

    3、检查读词语,引导理解“拱手、牛蝇”。(拱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礼节,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谢的意思。牛蝇是专门叮咬牲畜的苍蝇)

    4、读生字

    提醒学生组词读。读对的跟读。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随学生的发言,板书“斗牛图”“画错啦”)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课件出示《斗牛图》。这就是当时的那幅斗牛图。看看画得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言)请默读,标出人们“称赞”的话。

    看了大画家的斗牛图,围观的人怎么称赞的?把人们称赞的话找出来画上横线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由景生情,这样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会更好。】

    2、读出人们“称赞”的话,理解“绝妙之作”。

    (1)读商人的话,体会“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是说斗牛图画得怎么样?好到什么样呢?看到这样的“绝妙之作”应该怎样称赞?)

    从个别称赞到集体称赞;模仿商人的大腹便便读。

    (师及时表扬读出称赞语气的学生)

    (2)读教书先生的话,理解“画活了”。

    还有谁称赞这幅画了?

    <1>指名读一读。

    师生共同读书;学生自读;同桌互相学一学教书先生,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一起学学教书先生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

    3、读牧童的话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炸雷似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谁读一读“炸雷“似的声音?(师适时点拨引导。读出着急的心情。)

    个别读;集体读;加上动作表演读。

    4、读戴嵩的话

    <1>自己读一读,戴嵩这时是怎么说的?

    个别读;齐读;表演读。读出和蔼的语气。

    5、读牧童的话

    牧童说戴嵩的画哪画错了?(个别读;自读。)

    同桌互相说一说,老师是画家,你是牧童,告诉老师哪儿画错了?(体会牧童急于想把答案告诉画家的心情,所以读得要快。)

    学生自读;加上动作读;指着课件表演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戴嵩的画哪儿画错了?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你从牧童指出大画家的错误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细心

    6、读戴嵩的话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怎么说的?

    (理解“指教”一般是谁指教谁呢?大人指教小孩),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戴嵩的什么?板书:虚心。

    当一下戴嵩,加上动作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

    学生加上动作表演读。同桌互相拱手读一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四、自由朗读,总结升华

    1、分角色读读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同桌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通过表情、动作等有声语言尽情地表达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五、指导写字

    教写“抹、商”(注意写字姿势)

    1、同学们看看“抹”,是什么结构?

    2、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3、和老师一起来书写。

    4、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5、纠正学生写得不规范的或者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同样教这个商字,注意:商字应和摘的右边区分开。

    板书设计:

    画家斗牛图虚心

    牧童画错啦细心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1、复习巩固已经认识的17个生字,完成写字任务。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造句练习。

    4、练习有感情地口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读生字(组词读)。

    二、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角色分配:虚心的画家,细心的牧童,围观的人(商人和教书先生),其他的话。

    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四、指导写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我会写”的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对于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5、写得不规范的字,老师加以纠正,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五、造句练习。

    1、出示例句:(小黑板)

    2、读一读例句。(注意重读,读中领会)。

    3、口头造句。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练习口头说一句话。

    (1)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中造句,如我一放学就出去站队。

    (2)变换人称造句(这里不需要对学生讲出人称这个概念)。如妈妈一起床就做饭。

    (3)放眼观察,引向大自然。如风筝一飞起来就很高。春天一来到,小草就发芽了。

    【通过口语表达训练,学生将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俗易懂,

    并且通过层层递进式的练习,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说一大段话积累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做到新课堂上(第四题)。

    5、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六、练习口述这个故事。

    让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表演口述这个故事。(注意:学生说不出来的。地

    方教师可稍做提示)

    【设计意图:课文小节清楚,结构明快,反复地朗读,学生早已琅琅上口,这时要求学生试着口述,学生会非常踊跃地尝试,口述得声情并茂,这时的口述就是对领悟的一种检验。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自己,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七、语文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身边的小朋友听听。

    篇二:小学语文《牧童》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板书:画家牧童)

    2、齐读:

    你发现了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

    (板书:大人,小孩,画画,放牛)

    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回答交流。

    3、教师小结:

    大画家画了《斗牛图》后,小牧童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指出他的错误。大家都呆住了,然而,画家却把小牧童叫到跟前,虚心听取牧童的意见。

    4、认识画家:

    ⑴你了解戴嵩吗?

    ⑵从哪些句子看出他很著名?将句子画下来。

    ⑶(课件出示句子)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⑷练习用一就说话。

    ⑸课件出示我知道中有关戴嵩的内容。

    5、过渡: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斗牛图》是怎样画的呢?

    三、对比感知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画家画画的句子。

    ⑴课件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突出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指名读,老师评,学生互评。

    (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⑵边表演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⑶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思考:

    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出示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用称赞、赞扬的语气)

    范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师生互评。

    ⑵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图上还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谁的眼睛亮:课文里有三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找找看?

    4、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⑴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练读牧童的话。

    ⑶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

    人们的表情怎样?又会说什么?

    ⑷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牛牛www.niubb.net范文、范读、表情朗读。

    5、指导:

    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

    此时,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戴嵩的画错在哪里?

    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老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相机板书:谦虚、勇敢、实事求是)

    2、对比感悟:

    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3、小结:

    他们年龄不一样,地位不一样,生活不一样,,但是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那,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五、拓展延伸: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六、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向我们展示了大画家的谦虚、崇高与伟大,展示了小牧童的率真,敢于挑战权威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篇三:牧童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篇四:牧童教学设计 篇四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的的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练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写)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篇五:牧童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牧童短笛)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结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插图)

    结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2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牧童》教学反思

    进入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诗文的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改写牧童: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晚风“呼呼”地吹着,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这时,晚风中断断续续得传来了一声声的笛声。草原上的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一起跳起了舞。循着声音望去,我看见了一个正吹着笛子的牧童。他的衣服不太平整,衣服上还留着几颗饭粒,一副吃饱了的样子。他悠然自得地躺在软软的,仿佛胜过一切床的草坪上,旁若无人地吹着牧笛。羊群们也听懂了这笛声,听话地在牧童的旁边吃草。牧童吹了一会儿,仿佛累了,便翻了个身,穿着蓑衣,望着明月,两手逗弄着手边的青草,继续在这美丽的风景中自得其乐地享受放牧的自由,享受晚风的吹拂。

    篇六:小学语文《牧童》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够了解大意,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师板书,提问:看板书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师设疑:“画家和牧童本来没有什么联系,那么在这篇课文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课

    1、同桌之间互相检查预习情况。要求:看你的同桌课文读熟了吗?生字会认了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字音是否读准确了。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找生汇报。

    4、图文对照,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体会他们的语气。

    (师指导朗读人物对话)

    5、图上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6、对比感悟人物品质(默读思考,再合作交流)生汇报,师板书。

    小结:我们已经体会出了画家非常的谦虚,而牧童又非常的勇敢、实事求是,那么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一看哪一组的同学读的最好。

    7、领悟课文,朗读课文:

    ⑴学习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⑵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人物:画家戴嵩、牧童

    年龄:大人、小孩

    地位:画家、牧童

    生活:画画、放牛

    品质:谦虚、勇敢、实事求是

    篇七:小学语文《牧童》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

    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国画,营造氛围)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大画家画的画,看你们能不能猜出这些作品是哪位大画家画的?

    (课件出示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八骏图》、李苦禅的《鹰》让学生猜。)

    播放当代名家国画作品,简要介绍

    生:自由发言。

    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张大千的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和画画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

    二、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师:(1)认读生字。

    生:带拼音认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认读(男女生赛读)。

    师:(2)带拼音认读词语。

    生:(小老师带读,齐读。)

    师:拱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礼节,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谢的意思。牛蝇是专门叮咬牲畜的苍蝇。

    三、研读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把故事的大致经过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过渡:画家戴嵩和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做进一步的交流。

    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交流。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戴嵩的“著名”

    师:画家指的是谁?请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著名”是什么意思?(出示第一自然段)

    “著名”这个词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却可以写成好几句话。请你认真读一读,体会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学生自读,读后交流。

    1、“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体会两件事紧接着发生。用这个关联词语仿说句子,若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词语。比如(着凉,肚子痛。等等。

    2、“没有不,争着”用场景表现“争着购买”的情形。师生配合表演。

    教师小结:这戴嵩,名气可真大,真受欢迎。请你读出戴嵩的著名来。

    生:学生朗读。

    (二)学习《斗牛图》的传说,领会人物的品质。

    师:戴嵩的名气好大,再来看看牧童。他姓甚名谁?有名气吗?他是干什么的?

    这样一个著名的画家,竟然和一个默默无闻的放牛娃一起出现在课题当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学生简单描述,师随机指导。

    下面我们就去详细了解一下这件事。看看:

    1、戴嵩仅仅是画画好吗?

    2、一个小牧童为什么可以给大画家进行指教呢?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戴嵩的一幅画开始说,是哪一幅画儿呢?

    生:《斗牛图》

    师:什么叫斗牛?怎么斗?

    生:说,师指导

    师:区分“斗”的读音(投影出示)

    师:戴嵩是怎么画《斗牛图》的?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戴嵩画画的句子,反复读,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学生读后交流

    ①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抹”“描”的不同。

    生:学生先口头理解,再出示一幅国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

    ②抓住关联词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戴嵩画牛的。熟练速度,并读出这种熟练来。

    师总结:戴嵩不愧是大画家,画技高超,画得又快又好。

    C.周围人的赞叹

    师:看到这样高超的画技,周围的人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他们都是怎么赞叹的呢?

    生:指生读。

    师:老师告诉你,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温度,请你读出他们的表情来。

    生:学生再次练读。

    师:如果你也在场,你还会怎样夸这幅画?你也来赞一赞戴嵩的画吧。

    师:我知道大家都想好好夸一夸戴嵩,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现在,老师借给你一些词语。

    出示词语“活灵活现”“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学生合理的运用这些词,仿照课文赞叹就再也不会空洞了。大家一起来赞叹吧!

    生:造句。

    D、体会牧童

    师:1、过路人、商人、教书先生,那么多人都在纷纷称赞着戴嵩的画,可是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冒出一个不同的声音,是谁?

    生:(牧童)

    师:2、是呀,关键人物牧童出场了。他的这句话好像炸雷一样,你知道什么是“炸雷”吗,为什么这句话像是“炸雷”呢?

    生:“炸雷”不但是指牧童的声音大,还指在周围的一篇赞扬声中,这句批评的话语是多么让人意外啊。

    师:3、他是在说谁画错了?怎么可能呢?是真的画错了吗?

    周围的人不愿意了,你听听他们在说什么呢?你听见了吗?没听见就对了,因为他们还没说呢,心里正琢磨呢。你替他们说说吧。

    E.场景再现,体会牧童这句话给周围人带来的震撼,了解牧童的直言和勇敢。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扮演商人和教书先生等。

    生:商人说:“———————”

    教书先生说:“————————”

    师:我也要说,这是谁家的孩儿,真是没大没小,满口胡言,赶快领会家去好好教育教育吧。

    究竟是哪里画错了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五自然段,找答案。

    师:板书。

    原来是牛尾巴画错了。

    F.通过人物话语体会人物品质。

    师:这篇课文里,戴嵩特别会说话,他说的这几句话可不简单。请你再好好读一读,细心的你能发现什么呢?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生:戴嵩谦虚有礼。

    师:牧童的话也不简单,你也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牧童的认真,观察仔细,敢于直言。

    师:这么多围观的人,为什么只有牧童指出了画中的错误呢?

    生:牧童每天都和牛打交道,看过两牛相斗的情形,所以知道。而画家,商人,教书先生等没有看过两牛相斗的情形,所以不知道。

    师:画家仅仅是画技高超吗?牧童在你心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对其中的一个说一句心里话。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83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21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