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优秀10篇
  •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27 19:04:25
  • 移动端:苏轼的故事有哪些优秀10篇
  •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那么大家知道苏轼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苏轼的故事有哪些,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篇一:苏轼的故事 篇一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篇二:苏轼的故事 篇二

    添字作诗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齐评文论诗。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改用“舞”和“隐”两字,改成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他俩的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而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

    篇三:苏轼的故事 篇三

    东坡鱼

    苏轼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这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样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之后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方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方?!”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篇四:苏轼生平 篇四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篇五:苏轼的故事 篇五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苏轼是其中之一,苏轼就是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说起苏轼大家并不陌生,都知道他才识渊博为人阔达。曾写下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篇!

    有个叫佛印的禅师,是苏轼的一个好友,他德高望重,佛学精湛。苏轼受他的影响也学了些禅道。

    一次苏轼和这位老友比试坐禅。佛印欣然答应。苏轼坐了许久微微张开眼朝佛印看了看,然后满怀大笑。佛印问道:“你为何发笑?”

    苏轼答曰:“我现在看你就像一坨牛粪!”

    佛印不作声,问道:“那你可知现在我看你像什么?”

    苏轼回答道:“不知道!”

    佛印回答:“我看你现在像一尊佛!”

    苏轼听完哈哈大笑,比先前笑的更欢了,回到家中还大笑不止。他妹妹苏小妹见哥哥如此发笑不知何故,问道:“什么事笑的如此之欢?”

    “今天我和佛印比试坐禅,我看到佛印的样子说他像一坨牛粪!结果佛印看到我的样子他说我像一尊佛!亏他还是佛学大师!哈哈哈…”苏轼说完仍是大笑。

    “哥哥,亏你还笑得出来!你就是比不过人家!你输了!”苏小妹说道。

    “我哪里输了?”苏轼不解的问道。

    “你看人家像一坨牛粪,说明你当时的心里想的就是牛粪;而佛印说看你像一尊佛,说明他心中想的是佛!禅学高深你还差的远呢!”苏小妹说道。

    苏轼听后想了想觉得有理,从此以后更加用心向佛印学习禅道。

    善恶本事同根,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一门学问皆有他的道德高深之处,如果不明其理,只是妄加推断,凭一己之力实在太过于牵强。所悟出的道理也不过凡尘尔尔,实难端上大雅之堂。只有静心悟道,理会本意,从根本出发,方可体会出天地大道,禅道高深!

    心静则宁!不受凡尘事物干扰,宁静以致远,才能打开心静,向更加广远的方向发展,拓展自己的视野!

    人本该如此!不必为那凡尘琐事扰乱心智,向更高深的学界进军!

    篇六:苏轼的故事 篇六

    “东坡”来历

    苏轼也叫苏东坡。“东坡”一名是怎样来的呢?宋徽宗年间,因苏轼写了“超多诬陷嘲讽朝廷的诗”,于是就有了喧嚣一时的“乌台诗案”,宣判结果是苏轼被判入狱,后又被释放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活困窘,但是他有一个好上司闾丘孝。闾丘孝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又景仰苏轼的为人和才华,就高看苏轼一眼,把他视为知己朋友。黄州城外有一片地,草木丰茂,遍布奇花异草,山下不远处就是滚滚的长江水,这个地方被称为东坡。闾丘孝同情苏轼的生活境况,就通融官府让苏轼到东坡种菜,补充生活。苏轼欣然往之,在山上开垦荒地,种花种菜,消遣情绪,锻炼体魄,陶陶然,并在那里盖一草屋,在门匾上书有“东坡雪堂”。在苏轼看来,这是他人生的理想驿站,于是之后就自号“东坡居士”,习惯之,人们就称他苏东坡。

    “东坡”还有一种说法,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苏轼和白居易虽然相距265年,但苏轼从小就喜爱白居易的作品。苏轼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觉得自己和白居易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的景况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把白居易作为自己的前身。当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朝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的诗句。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崇敬,苏轼就取白居易诗中的“东坡”为号。

    篇七:苏轼的故事 篇七

    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 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篇八:苏轼的故事 篇八

    苏轼的故事:苏东坡与枳椇子的故事

    古往今来,英雄豪士多善饮酒,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屡经坎坷,却能始终不改其乐,除了修养与文学造诣以外,据说也得益于“薄薄酒”。

    苏东坡的薄薄酒就是“微醺”,即有必须的酒意,但决不是烂醉如泥,故有陶然之乐,而无昏狂之弊。这样饮酒是能够收到“行气血、舒经脉”效果的。

    苏东坡饮酒虽然很少沉醉,但他却掌握了极好的醒酒药,准备随时帮忙朋友。《 niubb.net 苏东坡集》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明他醒酒药的来历:

    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医生都说是“消渴”(糖尿病),多年不能治愈,自认为没有期望了。苏东坡说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张肱认为揭患的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饮水多,症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于是用醒酒药治疗,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苏东坡的醒酒药是什么呢?就是中药枳椇子。

    篇九:苏轼的故事 篇九

    牛粪与佛。

    苏轼为官杭州时,与金山寺的著名高僧佛印成了好友。苏轼信奉佛学,经常和佛印一块儿禅悟佛道。有一天,苏轼与佛印在一齐打坐,苏轼很有闲情逸致,巴不得佛印夸自己两句,就问:“你看看我坐在那里打坐像什么?”佛印一动不动地静思片刻,静静地说:“我看你像尊佛。”说罢继续一门心思地打坐。苏轼得到了夸奖,心里一高兴便哈哈大笑起来,之后心眼子一转,问了佛印一句:“那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佛印的心思不在这些逗壳子的话上,只想着禅佛,不在意地问:“像什么?”“活像一摊牛粪。”苏轼高兴得忘乎因此,佛印不动声色,仍旧一心一意地禅佛。苏轼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把这件事讲给苏小妹听,炫耀自己的聪明,嘲笑佛印的蠢笨。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篇十:苏轼的故事 篇十

    苏轼读书的故事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骄傲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来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说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82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古诗词名句【经典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