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9篇
  •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19 19:26:18
  • 移动端: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9篇
  • 篇一: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于实验(或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匀速步行的学生。③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④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楼。⑥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问题:

    ①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③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展示实验器材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

    c、换用不同位置进行以上实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根据力的合成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静止的砝码。②二人推门,二人拉门。③塔吊匀速吊起工件。④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匀速拉动的木块。⑦悬空的陀螺。⑧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始录像片段的6种情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行分析。

    8、想想议议:

    ①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两人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篇二: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篇三: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四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四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三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四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四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xx”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篇四: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总结,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

    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 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 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 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 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 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 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

    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下面两个演示实验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方向,并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内部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 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篇五: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篇六: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电阻的测量》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三节内容。从编者的编写意图来看,《电阻的测量》安排在欧姆定律之后,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正确、安全的使用电路元件,是对前面学习使用电路元件方法的巩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从整个初中电学体系看,本节内容是继规律型实验,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的第一个测量型实验,是后续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高中学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电学的重点,是高中物理知识下移的良好载体,处于电学实验的核心位置,是中考热点。

    2、学情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少,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很好的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

    (2)实验操作中,出现一些电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

    (3)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存在的困难,我将整个教学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探究前的准备,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步骤。二学生自主探究。三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三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

    实验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七个环节,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为突出重点,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作为重中之重。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测电阻的原理,会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2)理解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有不同的特性。

    (3)在测量过程中,体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的确定依据:

    (1)按照物理课程标准。

    (2)本节的中心任务是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教材中并未对是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提出要求。由于物质种类不同,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明显,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为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我利用测出实验数据让学生类比思考的方法将测量灯泡电阻融入到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测电阻。

    重点设置依据:经历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过程,为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正确理解影响小灯泡电阻的因素。

    三、说教法

    说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谈话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探究前的准备,要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仪器选择、电路图、表格、注意问题等,采用启发引导、谈话讨论、师生互动的教法。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当然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可以适当的指导。第三个环节是数据处理。

    四、教学流程

    1、探究前的准备

    实验原理的确定:让学生回忆欧姆定律,由导出公式联系实验的原理。

    实验仪器的选择:教师提问:(1)测量电压和电流需要什么仪器?(2)为确保电路元件不被烧坏,应选择什么仪器?(引出变阻器限流式作用)只测量一组数据可以吗?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引出变阻器分压式作用)。

    电路图的确定:通过所选仪器的作用,引导学生设计出本实验的电路图。

    实验步骤的确定: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实验是如何进行的。提问学生,然后让其他组的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实验表格的确定:表格设计的要领是:明确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计算的物理量有哪些?为提高实验结论的普遍性,还应该注意什么?在学生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表格后,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连接电路应注意什么?

    提示电压应该拉开距离,第一次取1V,第二次取1.6V,第三次取2V。虽然在实验前做了准备,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少,这一环节我计划用15分钟。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学生回答,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3、实验数据的处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不易突破。我计划用10分钟时间。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

    (1)让学生先算出自己电阻的电阻值,并且上去展示。

    (2)三次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变化大吗?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电阻的理解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灯泡与定值电阻受温度影响阻值变化不同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5、板书设计

    实验原理:R=U/I

    实验电路图:

    实验表格设计:

    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电阻RX平均值/Ω

    篇七: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五、说教学方法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我会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苹果落地”、“瀑布”的动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因为重力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从这种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定量研究重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平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还需要哪些物品?应该怎样操作?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篇八: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2

    3

    4

    5

    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篇九: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九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69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