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
  •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19 19:25:44
  • 移动端: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
  •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篇一: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篇二: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x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x或N+ 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x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

    则x= x+0x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篇三: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知识目标:

    1.观察、认识春天动物、植物、人等显著的特征,从多个方面了解春天的变化。

    2.歌颂春天的词语、诗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春天动植物等变化细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亲手制作警示语、影响周围的人一起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体验等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欲望和情感。

    2.通过对保护树木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春天到来之后,动植物的变化,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关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态度;让学生感悟到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你们听!(唱《春天在哪里》歌曲)

    一、找春天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啊,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嘀哩,嘀哩嘀哩……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二、 汇报自己找到的春天

    师:歌中的小朋友找到了春天,听说你们也去找春天了,你们找到了吗?

    春天到了,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在……发现了……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1、 图片:(学生自己照的照片)

    这是xx找到的春天,他很用心地把它们拍了下来!

    2、 画春天:已经画好的

    3、 写春天:写下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

    总结:我发现咱班同学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们找到的春天真美啊!

    三、赞美春天

    老师也非常喜欢春天,我也去找春天了,想不想一起看一下我找到的春天? 小草:小草也偷偷地从土地妈妈的怀抱里钻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特别可爱! 朗诵:《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迎春花:你们看,迎春花也开放了,金灿灿的,特别漂亮!

    师:花儿草儿都赶集似的聚拢来了,小燕子也不落后,它们也来参加春天的聚会。 小燕子: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春天也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春天的百花园里看看?

    (欣赏图片)

    师:刚才你们为什么会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啊?

    生:春天太美丽了!

    四、课外延伸

    春姑娘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得这么美!让我们用我们喜欢的春天的歌,在春风中尽情地享受春天吧!(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篇四: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

    由于初一新生入学 广播操《放飞理想》和《舞动青春》的教学就成了这学期的首要教学内容,广播操《放飞理想》无论从教来讲还是从学习来说都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圆满完成广播操《放飞理想》教学的前提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仅以我的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来说明我是如何进行广播操《放飞理想》教学的。

    一、准备部分

    在这部分里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我的课堂升温,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级进行趣味游戏,并以此达到热身的目的。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比较“稚嫩”、孩子气还很重,适当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基本部分

    因为广播操《放飞理想》有硬性的教学要求,注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书面要求进行教学,所以除了尽量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外,我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完整示范—分解示范、讲解教学—完整教学的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教”,而是“教”与“学”并重。在动作传授完以后,我让同学之间分组练习、讨论,互相纠错,以此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并让动作完成好的学生进行示范领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在上课之前都已经分组,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相互攀比的心理,让他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同学做的规范,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我全程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在错误动作未成型之前就把它纠正过来。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比较简单,只是一些课堂的常规,让学生总结点评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让其在课后加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不仅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管理学生方面也不能达到完美的要求。广播操《放飞理想》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在难度较大的教学教程中,总是有个别的学生调皮捣蛋,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我基本都采用了微笑处理,效果不是理想。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应该在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区别对待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篇五: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及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牛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五一假期刚刚结束,谁来谈一谈这七天你去哪儿旅游了?

    学生自由畅谈。

    老师也利用假期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旅游了一趟,并有幸随旅行团参观了上海光明集团牛奶的整个生产流水线,机会非常难得,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块去看一看呢?

    2、课件播放生产过程

    师:看了刚才这些,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产牛奶的整个过程中,工人们应该考虑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做一个盒子要用多少材料,一个牛奶盒可装多少牛奶,一只箱子可装多少盒牛奶……)

    3、师: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全面。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就用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

    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自主回忆

    师:应该复习哪些方面呢?(生说师写:特征、表面积和体积)

    看着上面的表格回忆一下,可以一个人轻轻地说,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说。

    2、交流评价

    谁先来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指名说,指名写)

    名称特 征表面积体积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S=2(ab+ah+bh)V=abh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且面积相等;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S=6a2V=a3

    3、归纳总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刚才我们对有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叔叔来解决遇到的几个问题。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

    (1)师:由于天气太热,牛奶容易变质,如果有小包装就好了。同学们,请你当回小设计师,为你们小组这6盒牛奶设计一个小箱子吧。

    假如按照这样的排列方式装进一个纸箱(课件出示),请你算一算:制作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个纸箱的体积是多少?

    (2)在算之前,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小盒的长、宽、高)

    那么就动手量一量吧,最好保留整厘米数。

    量好了就告诉老师,我们统一长度。

    (3)学生尝试解答,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你是怎么求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估计学生在求表面积时会出现错误)

    (4)下面三幅图,哪一幅折起来能成为一个牛奶盒?

    2、开放练习

    还有其他摆法吗?6人小组动手摆一摆,记下长、宽、高,再算一算表面积与体积,填在表格里。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让他们挑选一种摆放好,加以展示)

    汇报交流,生说师记。

    方法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表面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1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长、宽、高越接近,即越接近于正方体,表面积越大;体积不变。)

    3、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如果给你很多牛奶盒继续摆,一直摆成一个正方体为止,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最小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如何确定?取长宽高的最小公倍数)

    至少需要多少个盒子?(一层摆几个,摆几层)

    四、延伸创新

    师:刚才我们为6盒牛奶又设计了5种包装方法,回去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这个小盒子的展开图。

    篇六: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教学要求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教材分析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的故事流传几百年了,小乌鸦对妈妈的体贴、孝敬,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人。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从父母长辈那里得到的关爱多,而自己对父母的回报较少。有许多孩子甚至不懂得去尊敬父母,理解、体贴长辈。《小乌鸦和妈妈》以平实的语言告诉孩子一个朴素的道理:关爱父母、关爱长辈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天性。

    《小乌鸦爱妈妈》教学建议

    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请会唱《小乌鸦,爱妈妈》的学生给大家演唱。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做到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最让你难忘?

    二、采取学生喜欢的多种方式理解课文

    1。同桌互相倾听对方朗读课文,然后相互帮助和指导。说说同学读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还有哪些地方自己读得比较好,再互相说说自己朗读时的体会。

    2。同学间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然后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讲故事。同学互相评议:他们哪些地方讲得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朗读或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和观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哪些地方理解较好,还有哪些地方在理解上有困难,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

    学生可能会对有些词汇不太了解,要通过做动作、联系上下文猜测、教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乌鸦和妈妈》的故事。谁来做导演?角色都有哪些?谁来扮演?谁来把课文改编成小剧本?谁来准备道具?谁来布置背景?小组同学间互相商议,共同完成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然后举行全班汇演,看哪一个小组会成为最佳剧组。最后再在全班产生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美工、最佳化装、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等奖项。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设立奖项,以鼓励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小组同学间团结合作,共同完成表演任务。

    三、课外扩展,引向生活

    1。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课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讨论这个故事,然后同学间交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的体会。

    2。献上我的一份爱。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曾经做过哪些让爸爸、妈妈高兴的事情,商量一下用哪些实际行动向爸爸、妈妈再次献上一份爱。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做些简单的家务活等;也可以制定父母和孩子间增进感情交流的小计划,如定期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等。

    四、生字的识记与书写

    1。识记生字的方法如下:

    (1)比较记忆法:乌——鸟;门——问;自——白。

    (2)归类记忆法:“鸦——鹊——鸽——鸡——鹅”几个字均与“鸟”有关;“冷——凉”两个字均有“两点水”(冫),表示两个字的意思与“冰冷”有关;“渴——河——流——江”,带“三点水”的字均与水有关。

    (3)字谜记忆法:雪——大雨落在横山上。

    2。生字书写。“乌”的笔顺同“鸟”字。“力”字要注意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来”的中间一竖要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整个字才会显得平稳。“口”字的第一笔“竖”要稍向右斜,第二笔“横折”的“折”稍向左斜,整个字才会不呆板。

    篇七: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教材分析】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船长》一课在教学时应本着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争议,教师应紧抓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思。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给文章各部分加小标题。

    2、通过文中重点段落的研读,逐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3、掌握理解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层次是非常清楚的:遇险-救援殉职。救援部分是讲读的重点,殉职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即通过环境烘托与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创设多种情景,置学生于海难现场,让他们与文中人物生死相连、情意相通,从而反复地朗读、想象、体悟,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立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扣住重点的词语读文章,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使学生感悟课文片断,受到职责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画面。

    1. 通过上节课的学生,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举手回答)

    2、他到底是怎样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的灾难。

    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些镜头中,去认识认识这位船长。

    二、学习第一部分:遇险

    1.自读第二段,画出相关语句,体会灾难发生的时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3.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

    出示课件: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①指名朗读。

    ②这种情况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比较合适?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出示课件)

    4.如果我们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

    ①播放节选《诺曼底号遇险记》中海难危急关头的场景,学生仔细倾听。(出示课件)

    ②学生观看并交流感受后齐读这段文字。

    三、走进镜头二:自救

    1.灾难就这样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2.学生自读体会后交流:

    (1)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出示课件)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为什么船长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体会船长的责任感,船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③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危急的时刻,船长吼出了这命令学生读,再读,读第三遍。

    为什么读的声音越来越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吼字的呢?指名吼一吼船长的命令。

    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我们可以看出船长沉着 果断关心妇女 忠于职守舍生忘死(出示课件)

    但是人们有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出示课件)

    照这样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可是后来

    (2)船长和机械师、大副对话

    ①读读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炉子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联系前文海水在不住地往船舱里灌 ,预示着船要沉入大海了,如果没有救援,人们就被困在这里了。)

    (知道了救援时间只有20分钟。知道了船长下命令让女人先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②再读读这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

    (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真的会让人开枪吗?)

    ③指导读好句子: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在这危急的现场,在这紧急的关头,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出示课件)

    分角色读

    ⑤船上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船长把人们都震慑住了,靠的仅仅是枪么?(学生交流辩论)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这句话和前面哪名话形成显明对比。(出示课件)

    (还有他的品质。因为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船长)

    此时的船长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出全船的乘客,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他又想起了谁?

    (交流救助克莱芒的镜头)(出示课件)

    四、走进镜头三:殉职

    1.出示: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①静心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②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没有时间机会了,与船共存亡)

    ③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2.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沉着、果断、镇定、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相机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板书)

    3.让我们全体起立,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音乐声中齐声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

    面对这座丰碑,让我们用我们少先队员最庄严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吧。

    六、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英雄

    殉职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篇八: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目的】

    1、德育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生命的内涵。

    2、能力点:理解排比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知识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狂舞闪射火烈亢奋晦暗羁绊

    碰撞搏击烧灼奔突辐射翻飞淋漓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即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2、放教学录像。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三、正课研讨

    1、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想。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⑴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⑵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⑶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然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分成四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7、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10、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怎样写?

    虚写。

    12、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课堂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搏击()辐射()

    第二课时

    一、抽查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研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于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因为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7、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请把第12、16、19、21、24自然段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里进行思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13、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14、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可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⑴铿锵的短句;

    ⑵激昂的排比;

    ⑶疾猛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恬静()困倦()

    3、简答:

    ⑴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⑵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⑶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篇九:教学设计方案 篇九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抓住景物特征,体会运用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感受文章蕴含的美。

    2、过程与方法:阅读作品,品味语言,理解文章内涵;研读讨论,把握写作技巧及作者情感表达方式并加以实践。

    3、情感态度:融入作品情境中,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关爱大自然。

    4、重点:品读优美语言,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6、预习:(1)、反复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

    (2)、思考:作者欣赏山中美景为什么说成是“访友”?

    二、教学过程:

    1、导语:当你久居城市,远离大自然,你是否有一种被困笼中的感觉呢?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自己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和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进行一次美的巡礼。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

    ⑵ 解题:“访”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和洗涤,“友”把自然人格化,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皆缘于此。

    3、文章赏析:

    就文章中的一位朋友或一幅画面谈谈你喜欢它的理由,或就某一句话谈谈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4、技能延伸:

    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界中的朋友,结合其特点,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5、思维拓展:

    文中“我”与山中“朋友”的关系是和谐的,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不和谐的。你想对这些漠视自然或破坏自然的人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68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