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试题答案 > 哈三中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哈三中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哈三中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篇一:2016年哈三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

    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①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

    ②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

    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抽风。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 夫。”(5分)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明】徐子熙

    ①瀚海潮声万泒浑,鱼虾随势尽惊奔。

    ②雄戈老甲瞠双眼,独立寒秋捍禹门。

    螃蟹咏(其三)

    【清】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③④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⑤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①泒(gū):水。②禹门:龙门。③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④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⑤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螃蟹原来的生长处。

    8.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5分)

    9.徐子熙的《蟹》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得知鲁庄公将衣食分给身边人共同享用的时候,做出了这样 的评价:“,。”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奔涌、瀑布飞泻、发出了巨大响声的诗句是: “,。”

    (3)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以夸张之笔、

    对举之句,极写洞箫悲曲的感染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选,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相马

    韦名

    马伯会相马。相传,早年马伯因相中一匹个小、羸弱、貌差的枣红马是千里马而名噪江湖。

    会相马的马伯常常游走于产马的大草原,为大公司相好马来参加赛马。淳朴的草原马主很敬重马伯,草原里流传,再差的马只要马伯相中,立即身价暴涨;而再好的马,马伯要是对着它轻轻叹气,顷刻间就金砖变瓦砾,只落得个卖肉卖骨的下场。

    一大公司在香港上市,拟高价求购一国产千里马,代表公司参加香港马会比赛,重金委托马伯到北方大草原相千里马。

    马伯接了生意,即刻起程,流连于北方各大草原,数月未得一千里马。

    一日,马伯到一马场,马主尽遣良驹让马伯挑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各色良驹济济一堂。马伯瞅瞅这匹,拍拍那匹,始终一言未发,甚是失望。

    在一身躯粗壮、被毛浓密的枣红马前,马伯的手还没拍下去,枣红马突然甩起尾巴……马伯的脸被重重地扫了一下。

    捂着赤痛赤痛的脸,马伯瞪了一眼枣红马,长长叹了一口气,离开马场,消失在茫茫大

    草原中。

    游走草原,马伯偶遇良。目光深邃的良告诉马伯,自己随便到草原逛逛,天马行空,看落日,看马群……

    两人相谈甚欢,结伴同行。转悠了一圈,一日黄昏,马伯一行又到曾经被枣红马扫过脸的马场。

    马伯相不中自家的马,马主只怪自己没福气,挣不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对马伯他们的到来,马主因为愧疚,立刻杀马待客。

    “古人常云,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看未尽然!”对着篝火,吃马肉,喝大碗酒,马伯甚是感叹。

    马主忙碌着为客人切肉添酒。

    “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伯乐相马,把一匹马的全身比作王、相、将、城、令,这是何等的气魄!”马伯大口大口啃马肉,牙缝里塞满了肉丝,“我相马,一摸牙齿,二问血统,三看肌肉,四察性子,五观行走,20多年了,从没走过眼!”

    主人敬酒,马伯一饮而尽,无比豪爽。

    “蹄爪正,前膀宽,后腿弯,前腿能钻狗,后腿可伸手,这样的马,跑得轻,走得快,赛马准能赢。”马伯停下吃马肉,用手揪牙缝里的肉丝。

    随马伯一起来的良只顾低头吃肉。

    “要说国产好马,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马各有千秋。”说起国产马,马伯如数家珍,“三河马体大结实,背腰平直,气质威悍,四肢强健,肌肉发达,跑千米用不了一分钟,载重500斤半小时可跑10公里;伊犁马体大强健,俊美秀丽,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跳跃,能负重,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西南马头大个小,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走山路,善爬山岭,驮重200斤可日行30至40公里……”

    这时,女主人端出一盘马骨,放到客人面前。马伯抓起一马骨,边啃边继续点评国产好马:“河曲马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

    “主人家,哪来的马骨?”一直没吭声的良倏地站了起来,打断马伯的话,急切地问主人。

    “咱家刚杀的马!”

    “可惜!可惜!”良深邃的双眼瞪得大大的,神情痛苦不堪,“可惜了一匹千里马!” 马伯翻弄着马骨,糊涂了:“什么可惜了?”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良拿起马骨,“你们看,这额骨,宽而大,头大额宽,是典型的蒙古马种;这腿骨,短而粗,四肢坚实有力;这筋腱,厚而实,关节肌腱发达,能跑善跑;这胸骨,深而长,身躯粗壮结实,勇猛无比……”良越说越激动,放下骨头,双手紧紧揪住马主的衣领,逼问马主,“为什么?为什么杀了千里马?!”

    “它对马伯不敬,尾扫马伯脸,马伯对它长叹息!”马主使劲掰开良的手,喘着粗气,“既然是马伯叹息的马,我就杀它来待客!”

    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含泪花。马伯默不吭声,一直翻弄着马骨,后来也垂下了头。

    此时,远处马嘶声响起,良站起来,循着声音深一脚浅一脚走了,消失在漆黑一片的大草原。

    (选自《南方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如“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 含泪花”表现出良对于千里马被杀的惋惜和伤感。

    B.马伯被枣红马马尾抽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是因为他不用再上前就已经看出并 且认定这匹马不是什么千里马。

    篇二:2016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

    2016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语文

    试题

    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 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非虚构”之辨

    丁晓平

    “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是西方提出来的。在美国,它也只是从广义上说,一切以

    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 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文学”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 可以成为定义的概念。有人认为,“非虚构文学”与中国学界惯常认为的“纪实文学” 有着类同属性,也有本质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更强调支持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 立的写作行为,这一写作行为不应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其实这种观点有 失偏颇。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中国“纪实文学”的创作在本质上是没有或失去独立性的。 其实,“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体裁,从概念上来说,它是一种从作品题材、

    内容和创作技巧上来区分的文学形态,它既可以理解为文学的创作方法手段,也可以理 解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类型或文学样式。

    从逻辑上来说,与“非虚构”相对应的只能是“虚构”,它们之间不会有第三者的

    关系。如果一定要把“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文学体裁只有两种,即“虚 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

    从现代汉语词性上来说,“虚构”既可以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有时

    还可以作为动词。同样,“非虚构”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动词。如果把“非 虚构”作为形容词的话,它就属于形容词附类的属性词,那么“非虚构”的“非”,可 以进行两种解释:一是“异乎寻常的、特殊的”之意,二是“不”“不属于”之意。如 果把“非虚构”作为名词的话,它就有点类似于“非金属”“非晶体”“非卖品”的意 思。作为一个概念,“非虚构”中的“虚构”是形容词;但作为创作方法,“非虚构” 中的“虚构”则是名词。同理,“非虚构文学”中的“非虚构”,作为一个概念,它就 是形容词,是一个定语;而作为创作方法,它则是名词。由此可见,“非虚构文学”应 该是一个名词,因为它说明的是文学写作的内容、题材或创作方式。

    再来分析一下“非虚构”中的“非”字。“非”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九种

    解释。而在“非虚构”一词中,它的合理解释应该是:“属于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 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当“虚构”和“非”这两 高三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第2页共8 页

    个词语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非虚构文学”中有没有“虚构”?“非 虚构”就等于“真实”吗?

    显然,就像文学写作从来就没有绝对真实一样,“非虚构文学”从来就离不开“虚

    构”。也就是说,“非虚构”绝对不等于“真实”。“非虚构文学”中的“非”在“虚 构”的面前,它的含义含糊不确定,它的态度“骑墙”且模棱两可,完全没有“不”的 完全否定的意义,而处于否定与不否定之间。因此,所谓的“非虚构文学”,其实是一 种微观写作,是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写作,即某些评论家强调的“独立性”。

    “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写作形式或者模式是可以存在的,它对鼓励作家打破文学

    创作理论、体裁、题材、创作方法和技巧的限制,创造性地完成作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但是,从文学体裁上来说,“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体裁,只是一种创作形态、 类型;从文学创作方法上来讲,恰如“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所形容的那样,无技巧不 是没有技巧,而是打破传统陈规,吸收一切文学技巧,并灵活地为我所用,“非虚构文 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写作模式,它吸收和借鉴任何文学体裁的方法和技巧,达到作家所 需要的一种自由的、独立性的表达。

    (选自2014 年10 月27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个“舶来品”,这一概念是由西方提出来 的,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成为定义的概念。

    B. 从概念上来说,“非虚构文学”是一种从作品题材、内容和创作技巧上来区分的 文学形态,从文学体裁上说,它只是一种创作形态、类型。

    C. 从逻辑上来说,“非虚构文学”可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这样就可以把文学体裁 分为有两种,即“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

    D. 有人认为“非虚构文学”与中国的“纪实文学”有本质区别,而区别主要在于前 者更强调支持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立的写作行为。这种人的看法有失偏

    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词性看,“非虚构文学”或者“非虚构写作”应该是一个名词,所以它说明了文 学写作的内容、题材或创作方式。

    B.《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非虚构”中的“非”字的解释是“属于前缀,用在一些 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这种解释过于简单了。

    C. 文学写作从来没有绝对真实的,因此,“非虚构文学”也同样没有绝对真实的, 也从来就离不开“虚构”。也就是说,“非虚构”绝对不等于“真实”。

    D.“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打破传统陈规,吸收一切文学技巧,并灵活地为我所用的 写作模式,对创造性地完成作品具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的“非虚构文学”,其实是一种微观写作,是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写作,即 某些评论家强调的“独立性”。

    B. 如果把“非虚构文学”作为名词,那么就有点类似于“非金属”“非晶体”的意 思,那么其中的“非”字可以理解为“不”“不属于”之意。

    C. 作为一种写作形式或者模式,“非虚构文学”可以鼓励作家打破文学创作理论、 体裁、题材、创作方法和技巧的限制。

    D. 通过“非虚构文学”,文学写作可以吸收和借鉴任何文学体裁的方法和技巧,达 到作家所需要的一种自由的、独立性的表达。

    高三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第3页共8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

    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昌邑王贺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臣 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 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舆,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 为民不可数变。”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久之.,昭帝崩,亡嗣., 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淫乱废。昌邑 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唯吉 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 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 曰:“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 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 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舜、 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 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

    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 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

    (《汉书·王吉传》,有删改)

    4. 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昭帝崩,亡嗣. 嗣:延续,延长

    B.宣帝颇修武帝故.事. 故事: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

    C.汉家列侯尚.公主尚:匹配,迎娶

    D.上以其言迂.阔. 迂阔:不合时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B.久之.,昭帝崩,亡嗣

    项王按剑而.跽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宫室车服盛于.昭帝D.其.指如此

    而君幸于.赵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昌邑王刘贺喜好游猎,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古时候为从师学习而奔波 的人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行进也只有五十里,希望刘贺能够有所收敛。

    B.刘贺在位仅二十多天便因荒淫无度被废。封国的大臣们也因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 被诛杀。唯独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

    C.王吉认为古时衣服车马之所以因拥有者地位高低卑贱而有差异,是因为要表彰贤 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而如今世事混乱,人人皆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私利,这种

    高三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第4页共8 页

    风气不符合礼义之道。

    D.王吉援引虞舜、商汤这两位明君的典故,是想要劝谏君王只有任用皋陶、伊尹这 般的贤臣,才能够趋利避害,疏远奸佞之人,使国家昌明。但是皇上不太看重他,

    王吉只好称病辞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5 分)

    (2)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8.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 “ , ”两句。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

    (4)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015 年10 月5 日,北京时间17 时30 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

    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 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为她的名字所吸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 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 1955 年,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 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 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 高三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第5页共8 页

    “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 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 《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1967 年,疟疾肆虐越南战场,越方向中国求助。1967 年5 月23 日,全国60 多家科

    研单位、500 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 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 岁。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因为具

    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 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 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 个月,从两千 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 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 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 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

    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 ——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在发现青蒿素的有效性和温度的关系后,屠呦呦又做了几件事。

    “文革”期间,没有办法做新药的临床试验。为了疟疾病患的福祉,屠呦呦和同事

    们勇敢地成为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 况下,他们前往海南省,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 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 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治疗的病人却没有这些临 床收益。

    积极的临床结果指引着屠呦呦研究组再接再厉。他们接着分离纯化了青蒿的抗疟有

    效成分,屠呦呦研究组将其命名为青蒿素。著名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同为诺贝尔奖得主 的约瑟夫·戈尔斯坦曾总结,揭示(发现)和创造(发明)是生物医学进步的两条不同 的路径。屠呦呦研究组在完成科研征程的第一步——发现青蒿素后,接下来就要进入下 一步——创造,即把自然界的分子转变为药物。

    1986 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 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 录。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 生命。

    10 月5 日下午,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 尔波特奖。“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老人皱着眉头。

    媒体蜂拥而至。几经争取后,10 月6 日上午,几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得以进入她家中 进行采访——从2011 年因获得拉斯克奖而声名鹊起后,她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采访。 85 岁高龄的屠呦呦听力已经不好,每个问题都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清。她准备了一张 纸,算是“标准答案”,一上来就拿在手里,对着念了一遍:“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 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 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 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份“标准答案”也许恰恰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 高三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第6页共8 页

    位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 的成就。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恐怕当年给屠呦呦起名的父亲,

    也不曾料到这《诗经》中的迎宾之曲真的迎来了一个济世之才,更不会想到那句“食野 之蒿”竟成了一个神奇的预言吧。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百度百科、《中国教育报》、中华网等整理)

    篇三:黑龙江省哈三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5哈三中三模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设立官卷,以“不致妨孤寒这路”,是清代建立官员子弟科举体制的根本意义所在。 ?在科举考试中,由于官员掌握着体制内外的各种资源,其子弟在和平民考生竞争时处于非常明显的优势地位,更可能因此徇私舞弊,这就和清朝廷开科取士、遴拔真才的目标产生矛盾,对官员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进行规范和限制的官卷制度就应运而生,官卷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不仅体现了对官员的笼络和照顾,更是对该群体的约束和限制。

    ?官卷本为防止和纠正官员子弟侵占民卷中额而设,如何设计其录取方式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康熙时按照官民卷在约同等比例方式确定官卷中额,后来在实际动作过程中出现官卷录取过多过优的现象,违背了限制官员子弟的初衷,遂有减少官卷中额、甚至废裁官卷了的建议。乾隆皇帝意识到官民分卷“立法之始,本为防弊,而彼时诸臣奉行者,不无偏袒子姓亲族之见,含糊其奏,分定中额,未免过多,遂使以怜恤寒唆之意,转成优幸缙绅之路,揆之情理,实未允协”,提出“中额责有限制,而立法务在均平”的录取原则,按照该原则,各省乡试官卷按大、中、小省确定中额,该取中原则将定额录取与按比例录取结合在一起,官卷中数以定额为限,不得逾额多取。如官卷不敷,缺额则以民卷补足,相沿成为定例,仅在具体寂额及比例方面偶有细微调整。

    ④对官员子弟的限制不仅设有官卷制度,还设有科举回避制度。这一制度始于唐朝,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至清忆趋于缜密。有亲属回避、籍贯回避、命题回避、阅卷回避、磨勘官回避等规定,其中以亲族回避最为严苛周备。

    ⑤顺治十年(1658年)规定,“凡乡会试考官、同考官、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及宗族应试者”,“照例回避”,其后规定渐多,考官及其亲属范围逐步扩大,到光绪朝时堪称严密繁复。从朝廷立法角度论,这是要求考官子弟亲族回避以免嫌疑,而从考生方面来说,则意味着因父兄或其他亲族做考官而丧失入场考试的资格与机会。

    ⑥清代官员异地为官,子弟多有随其生活者,在为官之地参加科举考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清代对官员子弟在其任职之地参加科举始终没有放开,明确规定“官员在现任地方令子弟等冒籍者,本生斥革,该员革职”。《钦定科场条例》虽然是在《冒籍》卷规定官员子弟不得在现任地方考试,其实质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回避,即地域回避,立法本意在防杜官员借机溢弊,这也就意味着官员子弟必须回原籍参加考试。

    ⑦官员子弟科举制度的核心本质是对特殊阶层的限制,这种限制同时在两个层次产生影响,一方面官员子弟的科举利益受到约束,甚至部分合理权利也被迫让渡,另一方面,“不致妨孤寒之路”设计理念的实施,使平民获得了更多的进取和上进机会,这意味着社会基层的精英能够借助科举考

    试不断地流向统治阶层,在增强统治阶层活力的同时,更利于社会的稳定。

    (选自刘佰合《清代科举:设官卷限制“官二代”优势》有删节)

    1.下列有关清代“官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官员子弟在科举考试中优势巨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这与清朝廷选拔人才的目标相矛盾,

    官卷制度便应运而后

    B、设立官卷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官员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进行规范和限制,这种制度也体现了对官员的笼络和照顾。

    C、官卷具有防止和纠正官员子弟侵占民卷中额的作用,因此其录取方式如何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D、在录取过程中出现了官卷录取过多过优的现象,为此康熙按照官民卷大约同等比例方式确定官卷中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代官员掌握着科举考试相关的各种资源,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就会徇私舞弊,致使其子弟有较高的取中机会。

    B、乾隆皇帝发现了官民分卷存在偏袒子姓亲族的弊端,于是提出“中额贵有限制,而立法务在均平”的录取原则。

    C、清代科举的地域回避制度目的在于防止官员借机舞弊,因此官员子弟不得不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

    D、清代科举采取和官卷,按比例定额录取的措施,实际上使官员子弟的录取比例降低了,进取和上升机会减少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致妨孤寒之路”理念得以实施,意味着社会基层的精英能有更多的进取和上升的机会,能借助科举考试不断流向统治阶层。

    B、清代开始再现的科举回避制度,使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因父兄或其他亲族做官而丧失了入场考试的资格和机会。

    C、对于清代异地为官的官员来说,官员及其子弟如敢违犯相应科举考试回避条例,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其处罚会很严厉。

    D、官卷制度设计者试图以此防止官员特权在科举领域扩张,这样更有利于统治基础的稳固,作用深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讷,绛州万泉人也,左武卫大将军仁贵子也。为篮田令,有富商倪氏于御史台理其私债,中丞来俊臣受其货财,断出义仓米数千石以给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这命,以资一家这产?”竟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后突厥寇掠...河北,则天以讷将门,使攝左武威将军、安东道经略。寻拜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久当边.

    镇之任,累有战功。玄宗即位,于新丰讲武,讷为左军节度。时元帅与礼官得罪,诸部颇亦失序,唯讷及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之军不动。玄宗令轻骑召讷等,至军门,皆不得入。礼毕,上甚加慰劳。时契丹、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讷建议请出师讨之。开元二年夏,诏与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众二万,出檀州道以讨契丹等。杜宾客以为时属炎暑,将士负戈甲,赍资粮,深入寇境,恐难为制胜。中书令姚元崇亦以为然。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玄宗方欲威服四夷,特令崒同紫微黄站三品,总兵击奚、契丹。议者乃息。六月,师至湙河,遇贼,时既蒸暑,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讷脱身走免,归罪于崔宣道及蕃将李思敬八人,诏尽令斩之,特免杜宾客之罪,下制除削讷所有官爵。其年八月,吐番大将率众十万寇临洮军,掠群牧而去。诏讷白衣攝羽林将军国,为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骏等率兵邀

    击之。大破贼众,杀获万人,擒其将,尽收其所掠羊马,并获其器械,不可胜数。时有诏将复封平阳郡公。寻以年老,特听致仕。八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常卿,谥曰昭定。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得罪:冒犯,冲撞 ..

    B、其后突厥寇掠河北寇: 侵犯, 侵扰 .

    C、使攝在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攝: 代理,管理 .

    D、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生息:生养,繁殖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薛讷富有正义感,不畏权贵。他担任蓝田县令时,中丞来俊臣收受贿赂,出事不公。薛讷以百姓

    为重,义正词严,据理抗争,始终没有听从来俊臣的命令。

    B.薛讷为将门虎子,治军有方。唐玄宗时,他镇守边疆多年,累有功勋。玄宗在新丰讲习武事时,

    各路军马混乱,只有薛讷和解琬二人所领兵马岿然不动。

    C.薛讷深受皇上重用。武则天时,他被委以大任,官至安东都护。玄宗时,论及进攻契丹等外族,

    虽多人反对,但皇帝仍下令让薛讷总领军马,进攻契丹等外族。

    D.薛讷骁勇善战,军功卓著。他战败免死后,为对抗吐蕃等被重新起用。在开元二年年末薛讷大破

    吐蕃,杀获敌军万人,生擒其将领,缴获大量财物。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杜宾客以为时属炎暑,将士负戈甲,资粮,深入寇境,恐难为制胜。

    (2)师至滦河,遇贼,时既蒸暑,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

    7.用斜线(/)给文中的浪线句断句。(3分)

    时有邵将以十二月亲征吐蕃及闻讷等克捷玄宗大悦乃停亲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

    浣溪沙?红桥怀古次王阮亭韵

    王又旦

    几簇渔航映碧流,数星萤火野塘秋。繁华犹说是扬州。

    山外寒烟凝旧恨,亭前暮雨滴新愁。何人吹笛酒家楼。

    【注】(1)王又旦(1636-1687),字幼华,号黄湄,文采风流,官声诗名并重,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8.上阕前两句中白天到夜晚的画面有怎样的变化,请分别概括画面特点并简要分析。(6分)

    9.请简析下阕中“滴”字的妙处。(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韩愈《马说》中表明千里马因没有伯乐赏识,受尽屈辱,最后惨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作者思起故国,感叹物是人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大的奖励

    【美】南希?卡瓦诺

    又是一天开始了,一想到下午排得满满的课,我就感到头大。不知什么缘故,我最近突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我打开校内的私人信箱,发现里面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请致电555--6167,玛格丽特。”是我不熟悉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不过作为一名在中学里教汽车修理的老师,经常会有人给我打电话要求帮忙修理车子,午餐时间,我拨通了那个号码。

    “我想找玛格丽特。”我说,“我就是。”电话那边回答说。

    “我是卡瓦诺。我今天收到一张便条,叫我打电话给您。”我继续说,同时在猜想这位女士的车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

    “哦,很高兴您能打电话给我。请允许我占用您几分钟时间,有点事跟您说,您听了会感兴趣的。”

    “好吧。”我边回答边看表。只剩下几分钟了,得赶快去教室上课。

    “我是圣。卢克长老医院的一名护士,昨天夜里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的车子突然抛锚了。”

    “嗯。”我又看了看表,有点焦急。

    “当时天很晚了,我又是孤身一人,车停在路边,我在那里待了几分钟,不知怎么办……”

    我不想让她觉得我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我还是打断她的话:“夫人,我抽时间去检查一下您想车子,好吗?”

    “听我把话说完。”这位女士回答道。

    玛格丽特继续讲她的故事,我则用铅笔轻轻敲击着面前的一沓考卷。

    “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两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在我后面停了车。我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怕极了。

    他们问我发生了什么事,说从车子发出的声音判断,他们能让它重新跑起来。于是我把发动机罩打开了。

    我坐在车里面,默默祈祷这两家伙别干什么坏事。过了一会儿,他们冲我大声喊,叫我发动车子。简直不敢相信!车能走了。他俩说车子没什么大毛病,但以后有机会最好还是去仔细仔细检查检查。”

    “您是想让我检查一下,看看车有没有毛病吗?”我问,不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要赶着去上课呢。”

    “噢,不,不需要麻烦您,”这位女士继续说道,“他俩把车子给修好了,我非常感激,想给他们钱,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要。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您以前的学生。”

    “什么?”我惊讶地问道,“我的学生?他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不愿跟我说。他们只是把您的姓名和地址给了我,要我一定给您打电话。” 令人难以臵信!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在我的几十年教学生涯中,除了教给学生修理汽车的基本技能外,我也总是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诸如诚实待人、加倍努力、用知识帮助别人等等,但我从来不指望自己的学生能听得进我的说教。

    “卡瓦诺先生,您还在听我说吗?希望您知道,我是多么感激……”玛格丽特说道。 “玛格丽特夫人,我也希望您知道,我多么感谢您,感谢您给我打这个电话。”

    在去教室的路上,我突然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今天我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我的学生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的好事。对于一名工作了多年的教师来说,这是迟到的奖励,也是最大的奖励。 .....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开篇从一张便条写起,并且提及不熟悉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让文本开篇具有神秘色彩,吸

    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开头交待“我”是中学里汽车修理的老师,是为了给后文“我”总是跟学生讲做人的道理

    的情节做铺垫。

    C、小说中两次写“我”急于去上课的内容,是因为“我”对上课的重视,对玛格丽特的叙述已不

    耐烦,无法再听下去。

    D、小说通过二人的对话,直接体现了“我”和玛格丽特的心理活动历程,可谓是手法巧妙,匠心

    独运。

    E、小说结尾照应开头,表现了学生乐于助人的行为对“我”的影响和触动,点明了小说的主旨。

    (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6分)

    (3)“他们不愿跟我说。他们只是把您的姓名和地址给了我,要我一定给您打电话。”小说中这一情节安排有何作用?(6分)

    (4)你如何理解小说结尾最大的奖励”的含义?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分别从“我”和


    哈三中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9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哈三中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