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 本文简介:
《白鹿原》读后感钟丽英即使已经读完这本书挺久了,脑海里却依然能浮现着书中种种人物,种种事迹。它以小小的白鹿原坡为侧面,又以鲜活的农村生活为着眼点,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读者对于革命,对于人生,对于命运都作回味和深思。小说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开篇,展开了接下
《白鹿原》读后感 本文内容:
《白鹿原》读后感
钟丽英
即使已经读完这本书挺久了,脑海里却依然能浮现着书中种种人物,种种事迹。它以小小的白鹿原坡为侧面,又以鲜活的农村生活为着眼点,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读者对于革命,对于人生,对于命运都作回味和深思。
小说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开篇,展开了接下来漫长浩荡的白氏家族和鹿氏家族在生活的车轱辘下的明争暗斗和兴衰胜败。白鹿原是一个古来民风淳厚的地方,白鹿两家在父辈的时候就已经关系很好了,本来他们在白鹿原上过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但是一拨拨军队和政党来了走了,上层管理者几异其人,留给他们的只有沉重的苛捐与欺压。这个时候,便显示了人们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本性,令人唏嘘中感叹命运的无常。
我觉得最是命运弄人的,就是白灵和鹿兆海的抛掷铜元的那个游戏,从此让相爱的一对年轻人走向末路,他们已开始都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根据抛掷铜元的结果,一个姓“共”,一个姓“国”,两人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投入另一个政党,结果兆海入了“国”,白领却来到了“共”,国共合作破灭后,两人的关系也走上绝路。白灵痛斥国民军队残害异党,然而共军也在铲除奸细的过程中宁杀一百不放一个,白灵也就是在这场清查活动中无辜葬送性命。兆海本应去抗击日寇,结果却在绞杀共军的活动中身亡。两个热血的年轻人没有将热血抛向心向往之的神圣战场,而是死在当权者自私丑恶的野心下,实在令人心疼。
整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白嘉轩,他不像姐夫一样是个温儒书生,他自有一个世俗的严肃刚直的行为准则,除了当初算计鹿子霖长了宝物的水地,一生没干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就如黑娃所说,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为族长,行事端直,立下了刻乡约,建学校等功绩。但正如黑娃所说,他的腰板太直了,过而有点固执保守,这是导致后面他家庭不幸的原因之一。他一生经历许多坎坷,因此后来任何灾难都能沉静面对。但是对于鹿子霖设计毁了他的儿子白孝文这个事情,他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直以来悉心栽培的继承人变得品行恶劣,可以想见他的心中有多悲痛。他对待家里的长工也十分仁厚,不仅将鹿三当家里人对待,还送黑娃鹿兆谦上学,灾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继续熬活,可谓仁至义尽,及至黑娃当上了土匪,在原上抢劫时被黑娃手下打折了腰,这个一辈子直硬着腰板的人终于佝偻下来了,后来黑娃遇难,他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去救黑娃,可谓以德报怨。他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也没有被潮流冲昏头脑做出过激进举动,从不凑热闹,心里精明透亮。也许就是这样稳重刚毅的白氏门风,才让白家门楼在乱世里始终屹立在白鹿原上。
整部书中和白嘉轩成对比的当然就是鹿子霖,这个男人心思不输白嘉轩,跟白嘉轩一起操办族里大事也十分稳妥,曾为了对付白嘉轩利用小娥毁了正直的白孝文令白嘉轩一蹶不振,也风光的当过保长,也狼狈的进过监狱,和各村俏丽女人的风流韵事,这真是一个让人又可怜又恨的角色,可怜的是他的大儿子鹿兆鹏不承认媒妁之言的妻子,常年在外并且是被当局通缉,让他提心吊胆,二儿子鹿兆海作为比较有出息的军官却在一次袭击共军中身亡,因为兆鹏媳妇的事又跟世交冷先生产生了隔膜,陷入孤单的境地,兆海的媳妇抱着孙子出现才燃起了他鲜活的生命力量,做了田福贤的钦差大臣,不办实事只拿俸禄,将坐牢期间失去的家产再逐渐置办丰厚。这个“官瘾比烟瘾还大”的人也许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黑娃田福贤岳维山的斗争时吓傻了,结局落得只知道在田地里挖野菜吃,于寒冷的冬夜里凄凉的死去。正如书中所说“家风不正,教子不严,是白鹿家族里鹿氏着一股儿的根深蒂固的弱点”这个“不正”“不严”似乎就是鹿子霖这个人一生的写照。
而和白嘉轩一样令人钦佩的当然就是白鹿书院的朱先生,早先他一直以神算和劝退大军闻名乡里,后来发赈灾粮和修县志也备受称赞,他不穿洋丝,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坚持晨读,显示着一个旧学士对于圣人的教训最后的坚守。在混乱的时局中,他看出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力,奋起最后一腔热血集合修县志的几位先生准备冲上战场抗击日寇,然而进入军队上场杀敌毕竟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受到重重阻力终究没能成功,那以后,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县志付印上,哪怕自己赔上本钱。对于朱先生神算的本领,我想作品是做了夸张,算出走失的牛,可以说是巧合,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数断言共产党会赢天下,给出的理由虽然是国旗,但也是洞穿世事人心的朱先生根据历史规律和时局作出的判断,对于自己死亡日期的判断有些夸张,难道人类真的能预估到自己的死期?死前朱先生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请来家人团聚,然后安静祥和的走上归途,真就是朱先生的作风。他在死之前终于流露出了凡人一面的感情,老伴给他找黑头发时他怀想到自己躺在母亲怀里母亲帮他捉虱子的情景,情动地当着儿女的面把老伴喊作妈,他一生都被人当作圣人,自己也严格的规范着行为举止,心里却感到异常孤清,也许这就是“高处不胜寒”。而几十年后,白鹿书院变为养猪场,珍贵书籍被破坏,在反孔的思潮中,朱先生的坟都被一帮小学生掘开,昔日下葬时浩荡的场景和今日坟茔不得安宁的对比,让人痛心不已,那真是一个人们冲昏头脑变得不可理喻的年代,朱先生留给后人的两句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和“折腾到何日为止”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天才。
另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形象就是黑娃了。他曾与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儿子一同上学,人生道路却迥然不同。黑娃似乎不是读书的料,他离开书院时那句先生“啥时候要砍柳树股儿,给我捎一句话就行了”让他的老师和我都难以忘记,在这里就可以看出黑娃的朴实和义气。如果没有遇到小娥,也许黑娃也如同他老实的父亲那样是一个踏实勤快的长工,然而可能这就是命运,让小娥成为了黑娃的第一个女人,美丽又风骚的小娥轻易吸引了还不懂男女之事的黑娃,于是这个深的财东家喜爱的小长工翻了第一次墙就不可能不翻下一次,东窗事发后被赶出来又偶遇小娥,黑娃将他带回了白鹿原,然而无论是严肃的族长白嘉轩和朴实的父亲鹿三都不承认这个女人,不让他们进祠堂祭拜,劝黑娃放弃小娥,然而黑娃没有抛弃小娥,他们自己在一个破窑里组建了温暖的家,凭黑娃的苦力,日子也越来越有声有色,他的责任感和担当,不比那些在书院读过许多年书的孝文孝武,兆鹏兆海差分毫。即使后来过上了逃亡生活,他也不忘时时接济小娥,小娥死后怒气冲冲要为其报仇,堪称一位好丈夫。兆鹏动员他去参加党课,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一腔热血让他从闹农协,当山匪,又被保安团招安,不可避免的卷入混乱的历史时局,也许这是命运的必然。无论在哪里,黑娃都是勇敢义气被人信任,他称得上是一位英雄好汉。当然他也有缺点,意气用事横冲蛮干,从在山匪中抓内奸就看出来,这似乎是许多英雄好汉的共同缺点,少了那么一点心眼,往往成不了事,少了那么一点心眼,被白孝文诬陷处死也无力申冤。年轻的黑娃感性冲动,曾指使手下将白嘉轩的腰杆打折,经历过世事后拜朱先生为师,潜心读书,成为朱先生最满意的弟子,别人是先读书然后经历世事,就带有功利色彩,黑娃完全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才读书,他的诚恳认真,让曾经的山匪黑娃行事举止都变得沉稳儒雅,这实在是一个让人佩服又惋惜的人物。
说了黑娃就不得不说小娥,这个美丽的女人似乎带来了太多的灾祸,也许在许多人眼里,是她的勾引让黑娃沦落成山匪,让白孝文堕落至乞丐,实在让人痛恨。从今天的角度看,一个有夫之妇一再跟别的男人发生关系,也不算的一个好女人。然而她又是何其可怜,美丽的姿色生在那个女子没有丝毫地位的年代,也许注定了她的悲剧。首先她嫁给第一个老头一定不是出于自愿,很可能是父母为了聘礼将她“卖”给了对方做小妾,强势的大老婆使她很少得到丈夫的爱护,她引诱黑娃,应该是出于生理本能和她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了的反抗心理,她后来也确实对黑娃产生了感情,一起在破窑洞里本来准备好好过日子,天不遂人愿,黑娃被卷入历史漩涡,小娥只能想到求鹿子霖帮忙,鹿子霖这时候露出了他的风流本性,趁火打劫一般上了小娥的炕,后来又教唆小娥引诱了白孝文,读的时候本来对这个女人十分厌恶,但是当她思及白孝文其实是一个做不了坏事的好人时,戏弄了鹿子霖,让我十分震惊,从而刷新了对她的看法。
《白鹿原》这本书写得太成功了,它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实在值得去反复精读。
浅读《白鹿原》
“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么得明白,凡遇到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这是陈忠实老先生所写的《白鹿原》中,我最有共鸣的一句话。正如白鹿原之于田小娥,既是与鹿兆谦(黑娃)暂时幸福厮守的福地,也是后来让她生而沦为男人玩物,任人羞辱,死而不得善终,化为青砖六棱塔下一缕冤魂的祸土。所以,凡事都是祸福相依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读《白鹿原》时,就有不同的白鹿。看完由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电影后,我深深地被以仁义著称的白鹿原所吸引,一些与白鹿村密不可分的各具特色的人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惊艳如田小娥,智慧如朱先生,刚正如白嘉轩。也许是因为电影一个多小时的时限限制,编剧为了赶故事情节进度,一些片段看得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风流叛逆的田小娥、聪颖刚正的朱先生、至死腰杆也笔直的白嘉轩的确算是一群之于影版《白鹿原》传奇白鹿的存在。
在处于腐朽清政府统治的末年,像白嘉轩之母白赵氏那样持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保守观念,严守三纲五常的平常妇女不计其数。自我放纵的田小娥,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其中的洪水猛兽般的异类。其实白鹿原上可能“逾矩”的女人大有人在,像白嘉轩的七个女人中,除了第四个奉行“不主动,不拒绝”的原则、第五个怕死的心理障碍太大外,其他五个女人,各有风情,却“随心所欲不逾矩”。第一个成了他的启蒙老师,第二个任性到失去节制,第三个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第六个甚至炕塌,第七个仙草虽身挂六个可抵制白嘉轩炕上抬出去的六个不甘心的鬼的桃木缒,但还是违背百日之约,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不过有白嘉轩给的精神桎梏,她们是没有丝毫“逾矩”的机会的。而田小娥不同,无人看管是导致她悲惨遭遇的导火索,她的风流放纵则是其逾矩的助力。
田小娥在没有遇到黑娃以前,本就不满委身于财大气粗但年老色衰的郭举人,虽衣食不愁,但年轻寂寞的心却是无人可慰。直到年轻精壮的黑娃出现,田小娥不安分的本能促使她去勾引黑娃。黑娃因和鹿兆鹏一起闹革命捅了篓子后,田小娥想让鹿子霖替她给黑娃在白嘉轩面前说说好话求求情,未曾想在半推半就之间竟与鹿子霖交媾,从此与其狼狈为奸。后来通过与白孝文厮混将其家产挥霍败光,田小娥也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田小娥不知廉耻背着黑娃与其他男人不正当来往,黑娃的父亲鹿三只是深感家门不幸,自认倒霉,悔恨儿子不听劝非要娶田小娥那个害人精。直到得知黑娃义兄白孝文不务正业,成天跑去烂窑洞找田小娥,鹿三最终如正义化身那般于一个狂风骤雨的黑夜结束了田小娥荒唐而短暂的一生。质朴如鹿三,农民出身的他虽平时对黑娃骂骂咧咧,但心性却是极好的。可他在杀死田小娥之后仍觉不解心头之恨,以至于将田小娥的尸骨镇压在青砖六棱塔之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正如我在看《白鹿原》原文之前,在百度里面看到的那个有关田小娥喊冤的书评那样,“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苗柴禾,没骂过一个长辈,也没揉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子。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虽然田小娥某些行迹的确算得上恶劣,但是我总觉得她有着当时当地的普通妇女所不可比拟的进步性。她虽然后来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自甘堕落,但是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卑贱的。她在那个把女人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的时代,并没有因为自己妾的身份就放弃抵抗,非但不把郭举人正房的话放在眼里,反而把郭举人每日要吃的枣子泡在自己的尿液里。在最初与黑娃的相会中,田小娥心中也萌发过当个和他厮守的良家妇女的想法。不过生活的变故让她成为人尽可夫,任万人唾骂的害人精。连先进革命分子鹿兆鹏都羡慕的,是她与黑娃被称为“自由恋爱”的爱情。只不过,起初单纯善良的她生错了时间地点,本无害人败家之心,却因生了婀娜美艳之貌引得男人们起了歹心,只得被当时的社会大染缸染得不见了本色。我常常爱读民国才女张爱玲,看着她笔下的女性因爱不得而堕落,而陈忠实老先生笔下的田小娥却是因爱而堕落。她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
《白鹿原》中开篇用“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一句话开门见山地引出了主人公“白嘉轩”。第一个章节一直围绕着白嘉轩接连克妻,白秉德老爷子暴病而死,原本殷实的白家眼看着就走向了破败的边缘。白嘉轩绝望了。好在有白老汉的莫逆之交乡村医生冷先生的鼎力相助,使得白嘉轩化险为夷。虽然在作者笔下的白嘉轩是一个到死都挺直腰杆颇有气节的人,但是从他用沃土换鹿子霖家所谓出白鹿精灵的“风水宝地”时,不难看出他始终是一个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农民。而在文中他的姐夫朱先生却是一个与他截然不同的存在。文中一句“他一身布衣,青衫青裤青袍黑鞋布袜,皆出自贤妻的双手,棉花自种自纺自织自裁自缝,从头到脚不见一根洋线一缕丝绸。妻子用面汤浆洗过再用棒槌捶打得硬邦邦的衣服使他们觉得式样古笨得可笑;秦地浑重的口语与南方轻俏的声调无异于异族语言”将朱先生儒雅素朴的儒者风范描写得淋漓尽致。面对“白鹿书院”的四位神像,身强力壮的民工们除了畏怯不前,其他的什么动作也没有了,而他却上前亲手推倒了那封建迷信的神像,并随口而说:“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烧香,怕是越磕头头越昏了!”这极具反讽语气的话无疑是对白鹿原那些整日烧香拜佛祈求神灵庇佑的人最为有力的打击。
白鹿原上那只雪白的神鹿所到之处,一片郁郁葱葱,草木茂盛,百卉竞开,毒虫殆尽,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正如朱先生所说的那样,白鹿所到之处万物复苏,在我看来,朱先生之于白鹿原正如白鹿之于白鹿原。
朱先生是被农人奉为知晓天机的神,庄稼人凭他穿泥屐的哑谜识天气,盲目愚昧便少一分;朱先生是白嘉轩的姐夫,更是他当做参谋军师的圣人。遇到自己琢磨不透的事物,白嘉轩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朱先生。当知道自己的妹夫盲目利用种植鸦片来牟取暴利时,深知鸦片对国人身心有害的他,亲自拉起耕牛,毁掉了满地正盛开得妖艳的罂粟花。白嘉轩通过营建祠堂、修订族谱、确立乡约、主持仪式等等一系列公共行为巩固和维护了白鹿原的家族制度,作为白鹿原土生土长的庄稼汉,他能有如此高的觉悟离不开时常提点他的人。而传授他知识、塑造他精神的人,就是朱先生。朱先生为白鹿村所制定的乡约被白嘉轩用石碑镌载,树立在作为家族象征的祠堂内。饱读圣贤书的朱先生是一个知晓儒家经典的儒者,他对白鹿原所做的一系列贡献,也可以视为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影响。儒家传统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核心,朱先生以儒家思想约束自身行为举止,同样也用儒家思想帮助白嘉轩约束族人。白鹿村的另一个别称“仁义村”就很明显地显现出了儒家思想对当时千千万万个像白鹿村那样的乡土村庄的巨大影响。
白鹿原上的田小娥和朱先生,一个是以身体为武器的害人精,一个是传道受业的解惑者。前者反抗封建观念追求爱情无果,最终自甘堕落随波逐流,以惨死收场,令人惋惜而又愤懑。后者致力于散播自身学识,为国投笔从戎,至死方休,让人敬佩不已。这两个便是《白鹿原》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是我觉得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人物形象。
陈忠实老先生曾说过:“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大抵《白鹿原》便是这样一本经得起一辈子读的好书吧!
张怡
《白鹿原》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244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