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卡耐基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来源:卡耐基范文网
  • 时间:2019-02-20
  • 移动端:《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二、预习检测:

      1、【说】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预习所得。

      2、【写】抽两个小组的大组长分别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并简要书写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

      3、【写】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抽每小组组员上黑板注音、写生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回了解学情,大组长负责批阅,师当堂评价。

      二、设问导读:

      1、整体感知

      1)、【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听】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人物: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环境:

      线索:明线——

      暗线——

      2、【读】【说】学生精读全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设计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体现学生读后的感悟、读后的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演】拓展延伸(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表演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1、分角色朗读。

      2、角色表演过程(便于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表达,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说】作业交流: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品】研读品味,(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1、【读】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小组品味欣赏,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理解、感受】

      【投影备选】: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由:卡耐基范文网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035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丁前溪》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