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
  •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9-01-02
  • 移动端: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
  •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唐诗,漫步,孤独,精选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 本文简介:《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一书由夏昆所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代的诗和诗人,作者将这些诗放到当时的背景下去阅读、去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大家一起来看看。篇一《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一书的作者评价李白,没有大书他的豪放,也没有详写他的浪漫。作者在题目中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 本文内容: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一书由夏昆所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代的诗和诗人,作者将这些诗放到当时的背景下去阅读、去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大家一起来看看。

    篇一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一书的作者评价李白,没有大书他的豪放,也没有详写他的浪漫。作者在题目中点出两个字——寂寞。

    诗仙自然是寂寞的,他豪放,他恃才而傲。他学习纵横之术,他的思想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动荡不安却充满机会的年代,所以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学习剑术,向往“十步杀一人”的侠客生活。

    诗仙自然是寂寞的,他浪漫,他天真,他不适合在朝中与弄臣相处。他满心欢喜地认为,只要见到圣上便万事大吉,怎料唐玄宗赠予他的那支笔不是用来治国理政的,而只用来写些新词讴歌升平之世。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受李璘之请入幕,又乐观地认为局势会因己而定。

    除了寥寥几个同他一样的诗人外,谁又会理解他?

    于是诗仙便如此寂寞着、痛苦着,独自一人在月夜饮酒。一开始他似乎还挺会自己找乐子的,邀来明月与影子凑足了三人。而当我读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时,脑海中便有一个人浑身带着酒气东倒西歪。他真的想通了“行乐须及春”的道理吗?为什么眼前的诗仙大笑过后又趴在酒桌上笑得如此勉强而凄然呢?

    如果他真的是一位神仙,那么他不会寂寞,哪怕是在人间。

    所以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不然他得以从朝廷这个“大染缸”出来被赐金放还之时,为什么没有喜出望外,没有因为自由而兴奋呢?我们管这个叫什么?政坛失意。

    而诗仙最大的梦想,与所有读书人都一样:“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要做官,做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像丞相那样的大官。他还要与皇帝谈政治,谈天下大事,他愿意做帝王之师。

    而当他全力反抗和蔑视那些压迫百姓的权贵们时,他比起俯瞰芸芸众生的神,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同时,他的一生饱经坎坷:离开长安后又去参军,进过监狱,还被流放,但他从未放弃过。还记得“千里江陵一日还”吗?这样一首意气风发的诗,是他六十几岁时被流放后巧遇大赦时写的;他的《临终歌》里则自以为“中天摧兮力不济”,也“馀风激兮万世”。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朝理想飞行的大鹏鸟。

    不过我们依旧不愿让李白因肝硬化去世,我们愿意相信那个传说:他又一次在月夜醉了,跳入水中痴痴地抱着月亮,做神仙去了。

    篇二

    从一位伟大的酒徒开始,中国的文化及诗歌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唐诗,摆脱了南朝的糜烂腐败,挣脱了宫体诗的贫血畸形,创造了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个新的巅峰,至今依旧无法超越。

    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魄,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亲情;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胸怀,更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当然也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哲思,更有“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所表现的对于盲目开边、不把将士的生命当生命看的反思。

    唐代的边塞诗人有三种:一种是没去过边塞的,一种是去游历过的,还有一种就是在边塞任职的。在这种意义上,高适绝对是真正的边塞诗人,而高适写的《燕歌行》无疑是我最为喜爱的边塞诗之一,也是我在本书中感触最深的。  

    根据本书的介绍,这首诗大致可以分为四节。第一部分主要交代出师场景及战场环境。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战斗的经过以及最后战败的结果。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征人与思妇的浓浓相思。第四部分主要写出了诗人对于战士献身的同情及感慨。全篇娓娓道来,感情逐步加深,结合着书本的见解,我逐渐读出了这首诗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对于士兵的敬重之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全诗开头以汉比唐,这其实是唐朝诗歌的一个惯例。就如《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一样是用汉皇代指唐玄宗。我认为这样写较为委婉,让统治者更能接受。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国儒家本来就有反战传统,不主张打无谓的战争,更不主张过度的求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汉朝时,匈奴犯边,大将樊哙对吕后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当时就指责他当面欺君,罪当斩首。早在几年前白登之围中,刘邦率领部众三十余万出征匈奴,结果大败而归。我觉得此句略有讽刺的意味,暗写将军像樊哙一样立功心切,盲目自信,为后文的战败被围做了铺垫。不仅如此,天子还非常赐以颜色,也暗示了天子好大喜功的性格。

    紧接着,作者写到“摐金伐鼓下榆关”。我们都知道:夫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而将军却这样敲锣打鼓,招摇过市,唯恐敌人不见。这与岑参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相比,表现了将军经验不足,更表现了将军狂妄自大。为后文战败再一次埋下伏笔。

     告急文书纷至沓来,单于的军队于狼山集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先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出征至极北边疆,山川萧条,草木零落,一片肃杀之中,胡骑不顾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战斗一触即发,经过长时间的激战将士们渐渐不敌,然而比战士伤亡过半更糟糕的,还有将军的所作所为,当士兵们白刃相搏之际,他正在远离战场的营帐当中看美人唱歌跳舞。士兵们的浴血奋战与将军的腐败堕落,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巧妙地通过环境描写更显出当时的气氛——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景象的荒凉衬托着兵败的凄凉,能够参加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形势也越发恶化。“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句表达了对将军轻敌的不满,对身陷重围的士兵的惋惜。将军手下,都是一群敢于为国献身、力战到底的勇士,他们每个人都是无名英雄。战士们苦苦作战并不是想要得到什么勋赏,他们只是尽军人的本分而已。

    将军与士兵的对比令人发指,而士兵与思妇的情感更令人动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个“久”,一个“啼”,一个“欲断肠”,一个“空回首”。战士们走了太久,妻子的泪水流了又流。思妇天天遥望边庭,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他们相隔万里,他们相会无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指的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论功业,他不及卫青,不及霍去病,但是他爱兵如子。不同于其他的将军,他把士兵当弟兄,他把生命当生命。

    将军对应士兵,征人对应思妇,现在,诗人又提出了一个最深刻的对比:以古对今。在唐玄宗开元后期,边庭的节度使们屡次发动战争,而后无功而返或大败而归。见此种种,诗人才写下了这首诗。然而满朝文武包括唐玄宗在内都没有重视这种现象,最终使大唐盛世戛然而止。

    唐朝的边塞诗是昂扬的,但是战争毕竟残酷,生命绝对无价。可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可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边塞诗要的不是一味的昂扬,只有在昂扬中夹杂深沉的反思,才能让边塞诗更有意义,更加饱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感情强烈,气势恢宏,思考深厚,这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唐代的很多诗歌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说《春江花月夜》,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由小及大。就如这本书中所说,“诗歌被赋予了时间的第四维”,这也不可不谓玄妙。这就是我喜欢唐诗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在诗歌中邂逅美好!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精选2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938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18年驻村干部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