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健康养生 >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 篇一: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趋避冲突

    案例一:赵某,女,45岁。前几年丧夫,一直过得很不如意,幸好有一位男同事经常照顾她。最近,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男同事,男同事也向她表白过。但这位男同事已经有了妻子、孩子,又不肯离婚。她本人则离不开这位男同事,又怕落下破坏他人家庭的名声,因此十分烦恼。

    分析:该个案初步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趋避冲突。面对已婚男同事,是否应该继续与他保持情人关系出现困扰,既对对方有依赖感,又害怕长此以往给自己名誉带来的恶劣影响,由此产生两难的抉择。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赵某的困扰表示同感,对喜欢的人而因为种种客观因素不能在一起,本身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比如她与男同事的相处过程,两人的接触深度、频度,最重要的是面对她的求爱,男同事的具体态度究竟如何?既然表白,又不肯离婚,那么对方希望达到一个如何的状态?自己对这一状态的接受态度又是如何等等。另外,可以就赵某与前夫生前的夫妻关系进行一个了解,从中尝试发现其所不如意的原因,以及喜欢这个男同事本身的个性因素,她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丈夫?向往什么状态的家庭生活等,并与其共同探讨这些想法的现实可行性,尝试寻找这当中可能存在的来访者的认知偏误,如过分追究理想化和完美无暇的生活等等。

    然后,在掌握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就是否继续与男同事交往进行一个利害分析,如果继续保持关系,可能存在的好处与可能带来的坏处,引导来访者从现实角度深入思考利害,包括法律、道德层面上也许会出现的风险,但必须由来访者为主体的思考,避免强加价值观念于人。在之前来访者能够对生活有一个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令其自行作出适当的抉择,若仍存在举棋不定,可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前提下留下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将能想到的所有利、害写于纸上,然后每天勾去一个自己可以接受或忽略的后果,直至剩下最后的选择。

    案例二:吴某,女,25岁。最近换了一个工作,到了新的单位。她所在部门的一位男主管对她十分关心,经常请她去自己的办公室坐坐,嘘寒问暖。她觉得这位主管的女儿和自己差不多大,又在国外读书,因此才会对自己那么好,所以也就没有在意。可终于有一天,这位主管试图拥抱她,被她借机逃走了。她十分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但工资待遇高,与同事的关系也很融洽,而且这家单位也很有发展前途,因此不太愿意离开;但她又不知道以后如何面对这位主管,而且新的单位离家太远,每天要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路上。现在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分析:吴某的问题属于多重趋避冲突。由于认为上司对自己有非份的企图,产生了离职的念头。而面对去与留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存在不同的利弊,因此而产生了动机冲突,不知该如何抉择。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吴某的困惑表示同感,面对各有利弊的抉择,的确是很让人为难的事。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她在该单位工作的具体时间?原本加入这家单位最大的初衷?个人的近期事业目标和生活目标?举例说明事件发生之

    前她与主管之间的交往深度以及性质。在此基础上,了解那次事件发生的过程:当主管试图拥抱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和环境下?可以质疑来访者认定这是对方对自己有非份企图的依据?在事件以后,主管对她的态度有否改变?有哪些改变?据此分析继续留任公司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有利或不利影响以及影响的严重程度。

    在了解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对留任该公司的有利之处(如工资高、发展好、同事关系融洽)和弊端(上班路途远、新单位工作不久、与主管今后的相处等等)分别列举,并进行权衡,帮助来访者明确哪些是最能够接受的,直到做出相对有利的抉择。在此过程,注意来访者是否表示出过分苛求完美的倾向,否则需要进行一些认知层面上的干预,让来访者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只能选取相对利多弊少的抉择。

    案例三:魏某,高中男教师,30岁。他和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教师恋爱了。但因为曾经和自己班里的女生有过超越师生的关系,所以非常担心女友日后知道这件事。现在他对自己过去的作为也非常后悔,自述:“回想起来真的好像恶梦一样,当时明明知道是在做错事,但却无法左右自己的行为。”现在魏某很爱自己的女友,既怕日后女友知道后会指责自己欺骗她,又怕现在坦诚相告后女友不会原谅自己,因而十分苦恼。

    分析:魏某的问题属于双趋冲突。由于担心曾经和学生的关系影响自己与现任同事的恋爱,在是否应该立即坦白实情上产生困扰,可每一种选择都带有潜在的威胁,又必须择其一才能避其二,因此产生心理冲突。

    咨询思路:首先对魏老师的内心困惑表示同感,对于其自责当初所发生的“错事”应当避免道德评价而给予无条件接纳,以降低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然后进行事实情况的了解,比如现任女友的个性、两人相识相知的过程,感情的牢固度等等,用以确定吐露真情以后对方可能的反应以及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就他与那位女生的事件进行回顾,必须确认“超越师生的关系”具体是指什么?达到什么严重的程度?(这一步的前提是前面同感和接纳等过程让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足够的信任感)以及此事目前知晓的人数,以分析今后可能会给魏老师的感情生活乃至其他各个层面的生活造成的影响。针对其自述的话,应当给予积极关注,赞赏其能够从过去一时冲动的行为中解脱,希望能够重新开始理性的恋情,并以通过专业知识向对方解释在特定情景下人的本能的确会产生不能自控的冲动行为,尽量降低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产生的阻抗,并能让来访者不至于对此事的后果过分夸大。

    在了解了以上信息的基础上,与来访者一起系统地总结两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且每一种后果都需要通过质疑等方式进一步确认,帮助来访者做出一个相对消极影响较小的选择。在此过程,注意来访者是否表示出过分苛求完美的倾向,否则需要进行一些认知层面上的干预,让来访者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只能选取相对利多弊少的抉择。

    案例四:阿式,男性,21岁,大学三年级。一年前在一次网上聊天时,他偶然遇到自己的中学同学小晶。他们虽然同学过一年,印象不深,但在聊天时都感到有共同语言。半月前,他们两人见面,小晶是个活泼、漂亮的女孩,他非常喜欢,小晶对他也很满意。两人很快坠入情网,恋爱的日子里,他觉得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两人虽然偶有小争执,但很快喊停,重归于好。

    可是没想到他们俩的关系都遭到双方的家长反对。阿式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正牌大学生,而小晶却是高中生,没有稳定的收入。小晶的父母反对是因为阿式的家不在市区。双方家长的态度都很强硬。小晶为此和母亲发生争执,结果母亲生气住进了

    医院,小晶觉得对不起家人,无奈只好哭着提出与阿式分手。阿式万分痛苦,感到一切都没有意义。他想过死,可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爱家人,但他又难以自拔,每日寝食不安,意志消沉,对未来毫无信心。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分析:阿式的问题主要是失恋问题,由于和老同学的相恋受到双方家长的反对,再加上对方主动选择了放弃,导致他产生了消沉的状态(通过现有资料分析可能有抑郁的倾向,但缺少进一步的信息来判断),并对是否应该继续选择感到困惑,产生趋避冲突。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阿式的困惑表示同感,并且充分给予宣泄的机会,以让来访者体会到真诚与理解。从中认清事实,到小晶提出分手为止两人的实际恋爱时间?感情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人原先对将来生活的憧憬和理想,体验美好的感觉,帮助来访者缓解消沉的心态。

    然后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双方父母的反对意见是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询问来访者面对自己父母提出的小晶和自己学历差异、没有稳定收入等问题,以及对方父母提出自己家不在市区的问题,如果两人真的在一起又将如何分别应对?并以此了解两人的感情现实基础。此过程应避免价值层面的干预,通过人本主义的技术让来访者自行领悟判断,可以进一步评估来访者的社会功能及社会支持系统,确定能够合理应对双方父母所提出质疑的有效资源和途径。同时,通过以上过程,使来访者能对对方父母产生一定的理解和同感。最后,可建议来访者与对方父母进行真诚沟通,让对方愿意且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在此时如果来访者能重新建立起继续与小晶恋爱的信念,则趋避冲突自然迎刃而解。

    案例五:胡女士,48岁,学校职工,工人编制。她的先生是位教授,年近60岁,去年,她的先生住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在医院结识了一位30多岁的有夫之妇,他们的关系逐步密切。半年之后,胡女士从他的另一个住所发现门打不开,她在先生开门之后,发现家门口有一双女士的鞋,她很冲动地进屋寻找,在衣柜里拖出了王女士,她上前打了王女士,并骂她不要脸等。令她吃惊的是,她

    的丈夫护着王女士,反而动手打自己的妻子。

    胡女士极度愤怒、悲痛、失落。她有两个儿子,是双胞胎,现读高中,已有学习退步的倾向。她不想失去这个完整的家。她觉得离开丈夫,独自照顾儿子,经济压力很大,但是丈夫不想妥协,他要妻子同意他的社交自由,作为继续维持婚姻的条件。胡女士无助、无奈、愤怒。

    分析:胡女士的情况主要是属于婚姻问题造成的多重趋避冲突。夫妻二人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丈夫发生了婚外情令胡女士陷入困境。一方面选择继续维持婚姻需要忍受丈夫的“社交自由”,无法释怀心中愤怒。另一方面如果离开丈夫又担心自己无力支付独立照顾儿子的经济开支,由此产生动机冲突。

    咨询思路:对胡女士的情感和情绪反应表示同感,面对丈夫的外遇,尤其之后对自己的粗暴态度,的确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创伤,让胡女士有一个充分宣泄的过程,并能够对咨询师产生信任感,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此个案这一步相当重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事实,胡女士和丈夫的相恋、结婚过程,婚姻维持的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感情、生活的状况,包括夫妻生活的和谐度等等。由于其年龄、文化背景、地位等多方面与丈夫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其与丈夫之间的距离与隔阂。帮助胡女士能够认识到和丈夫之间发生此次婚姻危机的客观原因,然后再就当日发生的事件进行回顾,基于之前已分析的双方婚姻基础,特别引导胡女士思考当初采取直接打骂丈夫情人王女士的做法是否明智,使其具备坦然接纳目前现状的基本前提。可以根据掌握的不同信息结果,通过确认或高级同感的方式特别了解一下两人当年结婚的真实原因(如“当时你们的确是彼此自由相爱结合的吧?”或“嗯……你对和你丈夫的婚姻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呢?”,找到胡女士希望维持和丈夫婚姻的最大目的所在)。

    同胡女士一起分析将来与丈夫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状况,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特别考虑到其丈夫对家庭本身的态度,特别对孩子的态度等等。比如分居不离婚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及缓解经济负担,且能够符合丈夫提出的条件,但胡女士本身在感情生活上将陷入孤独,她是否能把这种孤独通过对儿子的照顾来补偿?如果离婚,则胡女士可以继续寻找自己的真正幸福,但是否能够争取从丈夫处获得足以维持自己和孩子生活的经济补偿?特别是首先能否争取到自己对孩子的抚养权?自己的自立能力又如何?如果继续维持婚姻,自己是否能够重新换回丈夫的真心?如果不能,又能否忍受丈夫在自己眼皮下仍旧我行我素的“社交自由”?通过对几种不同选择的利弊分析,最终引导胡女士找出相对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之前所总结出她最在乎的方面,而以此为条件可以承受其他消极性的后果。

    案例六: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性格内向,喜欢文学,尤其是喜欢小说。刚入校看到同学谈恋爱。男友提出“恋爱”,她考虑再三,答应。三个月来,感觉很好。男友长得很帅,对他体贴入微,感到满足。但最近一个月来,赶到无聊与厌倦。每天两人都在一起,想这就是爱情。想一个人在一起,男友来电,总

    借口推掉。又怕男友认为自己变坏了。心烦意乱。精神不振。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主要是恋爱问题产生的趋避冲突。由于文学小说的影响,对恋爱产生了理想化的期待,又因为刚入校时看到其他同学的恋爱产生了从众心理。而由于理想和现实脱节,不久产生厌倦感,就是否放弃这段感情发生困惑,一方面渴望重获一个人的自由,摆脱对恋爱的厌烦,另一方面害怕留给对方不良印象,产生动机冲突。

    咨询思路:首先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并让其体会两人初恋的感觉,回味美好的体验。然后再关注于目前的现状,并进一步作具体化:除了帅气以外,男友还有其他哪些吸引自己之处?又有哪些让自己不满意之处?男友对她的态度是否有变化,有哪些变化?自己在两人交往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又是如何的?目前两人恋爱生活的主要内容为何?因为什么原因不能有更多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些细节的具体化,帮助来访者分析初恋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单调乏味的差别原因,使得其更多关注于感情在现实中存在需要具备的关键因素,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恋爱观,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找到自己的感情目标,再来评估目前两人的恋爱状况是否应当继续,促使来访者自决。

    篇二:青少年心理健康_案例分析

    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裕展希望小学

    一、案例描述:

    杨某某,女,12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都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六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

    2、原因分析:

    A、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生都有极强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其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 1

    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严重了。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还遭到弟弟的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喜欢学校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转折期,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谈话中知道,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让自己读幼儿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如此的脆弱和敏感。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我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家访。与孩子父母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2

    4、我建议她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才不会有所批评。努力学习是获得爱的基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懈努力你才会觉得世界是五彩,生命才有价值。

    3

    篇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精神和社会适应同属于心理健康范筹.经过几年来对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在学习、情绪、适应等方面较为严重。

    案例:他是个高一的学生,以前的学习还可以,但在高一就变差了,努力的程度和以前差不多,他写给我的纸条:“说实在的,就是我突然不想学了,也不能说完全不想学,只是缺少了学习的动力,我曾经试图寻找过,不过都失败了,我觉得现在靠我自己,是无法搞好学习的,(这一点是很肯定的了)不过,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会这样,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最离不开的也是学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法好好学习?包括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这个样子,而且,我发现,在我接触的人当中,大多数多多少少心理是有问题的,这从他们平时的行为就可以判断出来。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

    上了高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原因:上高中了首先是环境改变了,原来熟悉的朋友,同学,老师,课本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你来到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人,所以你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这时新生磨合期,再磨合期主动的去和别人交流,交朋友,让他们从陌生人变成你的朋友.其次是用最快的时间熟悉高中的课程规律,学习方法,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活下来的动物是适应环境最快的动物即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主观原因:这就要取决与你自己的心理素质了,上面我们说到了环境改变了,那我们就有两个选择.1改变环境.可是你要去上高中不能让你初中的朋友,老师,同学,陪你一起去吧,所以第一条不成立.那你别无选择只有第2了,2适应环境,如果你想接着完成你的学业的话,那就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没有什么不

    可以的,每件事情都有他的解决办法,你要做的很简单,找到问题,然后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多和从前的老师朋友够通一下。

    心理原因: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完成作业,逃课、厌学在学校称王称霸,不愿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等诸多方面。造成中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的原因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在青春期以及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由儿童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富于理想,但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苦涩中渡过。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如果家长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给予关怀和支持,那么,青春期可以顺利通过;相反,家庭支离破碎,父母莫视无睹,而少年的心理异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团伙引诱,而误入歧途。

    可见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重要。“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很多家庭已根深蒂固,而且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缺陷。还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庭教育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但是欲速则不达,往往效果与期望差之千里 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4~16岁全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竟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种种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

    典型个案1:张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

    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张某那样。

    典型个案2:王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

    典型个案3:赵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赵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二、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

    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处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

    4.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破坏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和生理、学习成绩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三、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4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纲要健康领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