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声声慢教案【优秀9篇】
  • 声声慢教案【优秀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2 10:02:56
  • 移动端:声声慢教案【优秀9篇】
  •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声声慢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声声慢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词中表达出的“愁”。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学习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背诵全诗。

    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孤寂落寞悲凉愁苦

    五、合作探究:

    (一)赏析上阕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

    (二)赏析下阙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3、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篇二:声声慢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阕的含义。

    2、理解诗人在词中表现出的愁。

    教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早年受到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韵律。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孀居生活。

    二、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十四个叠词,总写心表的悲哀,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愁苦不堪基调。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1、用“寻觅”的动作反映心情空虚怅惘,无所依托的情境。

    2、寻觅之后,没发现可以聊慰寂寞的东西。顿感周围的环境“冷冷清清”,这是有感于外。

    3、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流离失所,孤独无依,内心自然感到“凄凄惨惨”

    4、由凄惨可怜更感“戚戚”,即悲伤,忧愁之极。

    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气候令人生愁)

    写身体不佳是由于气候多变的缘故,其实环境的冷清,内心的悲伤都包含在其中。

    优裕,安宁,美满(幸福) ------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痛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风逼人生愁)

    愁苦太甚,酒难解愁,便觉酒味也淡了。

    明与以酒御寒,难敌风急,暗寓以酒浇愁,愁更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早时相识,(雁声入耳生愁)

    鸿雁传书,已成为过去昔日的欢乐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让人伤心不已。这不是词人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乱离社会广大妇女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开头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又用三层写出令人生愁的情景

    1、黄花凋零生愁。

    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

    2、写日长难忘生愁

    白天尚且难熬,漫漫长夜更无法形容,的确是度日如年,一种难言的忧苦蕴藏在这平淡朴质的语言中,耐人寻味。

    3、雨滴梧桐生愁

    秋色愁人,秋雨更添愁绪,雨滴落在梧桐叶,也打在词人的心坎上。以声衬情,无法自抑。

    最后一句,总括以上六层令人生愁的情形,这样的处境,遭遇,此时此刻的痛苦,忧伤,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用反问结束全篇,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三,总结

    1、景随情迁

    写风急时的寒冷,以淡酒的难敌相衬

    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

    写菊花的堆积,责怪无人采摘

    写黄昏时的梧桐雨,却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

    2、明白如话的语言

    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毫无雕琢痕迹。

    3、叠词的运用

    既准确形象生动,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册课后思考题二三题。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2、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答案:

    1、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7、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三: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 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教学反思:

    篇四:《声声慢》教案 篇四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篇五:《声声慢》教案 篇五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 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 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 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

    1、 叠字运用的妙处。

    2、 用韵的特点。

    3、 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 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

    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第三句则直抒愁怀。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雁过也”三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的悲愁心境。征雁“却是旧时相识”,这之中饱含复杂的情味:一则古时有鸿雁传书之说,词人早年生活中丈夫远游在外时,曾热切幻想大雁为自己带来亲人的消息,为丈夫捎去自己的书信,《一剪梅》词中便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可如今丈夫亡故,只能目送征鸿,独咽悲伤。二则南渡之后,词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被金人占领的家乡。她曾在词中沉痛地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而今望见大雁,想到这雁正是从北方沦陷区飞来,不禁生出浓重的思旧怀乡之情。此处“旧时相识”并非实指,是词人借特定景观将种种情愫凝聚为一体,以突现天涯沦落的悲伤。

    词的上片,字里行间处处含愁。下片紧承上文,依然就主人公之愁铺叙开去。“憔悴损”即是写花,又是自喻,比兴之中,倾注着一腔悲情。“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更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的心理感觉,又暗示了即使熬到天黑,那漫漫长夜亦不知怎样捱过的忧愁。这两句用语平易,但作为韵脚的“黑”字属于极难押的险韵,故诗家罕用。而李清照功力深厚,押得既稳妥又自然,赢得评论家赞赏。“梧桐”二句与上片“晓来风急”相呼应,写黄昏时分秋雨梧桐引起的哀愁,同时点出这首词描述的是一整天的情状。自汉代枚乘《七发》中写过“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后,人们常用“梧桐半死”比喻丧偶。而今,梧桐已使词人忧伤,再加上连绵秋雨,使人越加烦闷难耐。“更兼”二字,点出不堪听闻之意,“到”字诉说时间之长,“点点滴滴”则既写声音、状态,也写主人公感受。

    作品结尾,词人在以上晓寒、淡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等一系列镜头组成一幅天然的悲凄画面之后,将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汇为沉痛之极的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处的“愁”,实为全篇总旨,从而将人物的情感推向高峰。而反诘的语式,既收束全词,又辟出新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就艺术性来看,这首词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首先,叠字的运用,突现了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叠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可以加重语气,增强情感,突现事物特征,同时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使作品更富于感染力。不过,在李清照之前,诗词中叠字的运用多以四字、六字、八字为限,而李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且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准确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后来有些作家曾着意仿效,如元代乔吉连用二十八叠字作成的《天净沙》(见课本“平行阅读”),但雕琢之痕十分明显,无法与之媲美。

    在韵律方面,词作也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造诣。《声声慢》的词牌历来多平韵格,李清照却选择了入声韵。入声短促幽咽,创造出一种饮咽吞声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词中又配以众多的齐齿音字和舌音字。九十七个字中,这类字竟占五十七个,如寻、觅、凄、息、积等齐齿音字,点、滴、得、第等舌音字,交相重叠,造成一种啮齿切语的音调,仿佛女主人公在哀哀自诉。

    在章法上,《声声慢》不是一般融情于景,而是把握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采用一情一景的手法,愈写愈深。同时,词作在结构上打破前后片界限,层层铺开,一气贯注,在心境与物境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将愁绪聚结到难以遏止的地步,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

    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清照(1084一?),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省)人,出生于一个注重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到熏陶。她的丈夫赵明诚历任知州一类的地方官。他们两人都喜欢收藏和研究金石书画,著有《金石录》。在她的《金石录后序》里,记述了她的婚后生活和她大半生的重要经历。

    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女作家,诗和散文都有较高成就,而主要的成就是词。她的创作生活,以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多是写她在赵明诚离家外出时所感受的离愁别恨,以及一些描写闺中生活和咏物之作,一般都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里。

    她在后期避难到南方,经历了社会的大变乱,国破家亡,许多痛苦涌上心头,写了一些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悲痛祖国的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指斥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萎靡不振,屈膝言和。词中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抒写她所经历的乱离生活的痛苦和寄托她的故国之思。和她的诗比起来,词显得委婉细腻。

    李清照词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她的词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词藻的秾丽,而是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她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和刻画比较细腻的心情,常常写得鲜明生动,感情色彩很浓。有时还采用口语入词,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过去有人称赞她的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或者说“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宋张端义:《贵耳集》),这都说出了李清照词语言的特色。

    李清照写有一篇《词论》,从词的兴起谈到词的写作问题,其中对北宋一些重要的词家都有所评论,谈了他们词作的优点和缺点。她提出写词要“协音律”,认为“词别是一家”,不能和诗一样。这些主张对于词的创作影响深远。

    有《李清照集》、《漱玉词》辑本,存词四十七首。

    2、李清照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杨慎《词品》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王士禛《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

    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当代学界对“易安体”也有所研讨。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是倾掳真挚情。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纸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怀;日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是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是善用白描法。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是讲求韵律美。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

    刘勰论作家和艺文风调之大别,曾谈到作家体性不同,“气有刚柔”、“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漱玉词》的这些特色确与苏、辛有一脉相通之处。沈曾植《菌阁琐谈》谓“易安调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这不是偶然的。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李清照文章流传不多,但无论书序、札启、辞赋都有佳构,且长于四六骄俪,博于用史使事,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并大都贯穿着关注现实国运的时代精神、爱国情愫。绝不拘囿于闺帏闲情,诚如古人所评,显见出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据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诗、词、文、赋悉有独诣,在艺术风调上阴柔美臻于极致,而阳刚气一脉贯通。

    篇六:《声声慢》教案 篇六

    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课件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

    6、小结

    (课件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课件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新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

    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

    1、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课件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课件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课件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篇七:《声声慢》教案 篇七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会有感情的诵读词作。方法和过程目标

    寻找诗眼,解读意象,把握情景关系,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结合此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词人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

    二、 初读、初味词情

    1、 指名学生朗读

    2、 同学点评

    3、 教师点评,指导诵读

    4、 学生有情感的诵读

    三、研读、品味词语

    (方法一):寻找“诗眼”

    思考:词中弥漫的是什么情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词眼”

    (方法二):解读意象

    思考: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提示: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意象探究

    a、淡酒

    b、秋风

    c、过雁

    d、黄花

    e、梧桐细雨

    (方法三):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方法四)知人论世

    出示幻灯片: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思考:结合作者经历分析愁之内涵

    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美读,融入情感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景明情

    七、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篇八:《声声慢》教案 篇八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x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①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②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御晚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③详析“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

    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托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④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零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x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x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味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篇九:《声声慢》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悲伤、孤独……

    问: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问: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答: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答: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声声慢教案【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55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