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伤仲永教案优秀5篇
  • 伤仲永教案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1 09:40:10
  • 移动端:伤仲永教案优秀5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伤仲永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一

    附件:

    《伤仲永》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姓名:郭全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篇二:伤仲永教案 篇二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篇三:《伤仲永》教案 篇三

    教学建议

    一、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见闻录的叙事方式

    半功倍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灭。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叙事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真切之感。

    五、简练精当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全篇行文严谨,力求简洁,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结尾段以“余闻之也久”开端,以下均承此省略“余”字,如此等等。这篇短文笔墨极省,以至精简到难以再删一字。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可以逐字逐句体察、品味。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尽量独立完成练习,以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略做点拨,适当答疑。虽然本课没有背诵要求,但仍要重视朗读。课文一定要读熟,最好能背下来。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勾划出生字词。正音。

    二、朗读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补充练习: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提问:

    ①这篇文章写了一回什么事?

    ②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开头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课文介绍了他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是怎样的?前后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2、点拨重点词语

    ①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时间表示法

    ②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练习: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父异焉

    ②邑人奇之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父利其然也

    总结: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认为…”“把…当作…”

    4、点拨重点语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放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四、讨论:

    方仲永为什么从“指物作诗立就”而变成了“泯然众人矣”?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五、研读最后一段

    1、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受之天/不受之天/受之于人/不受之人

    材人/众人

    2、作者认为方仲永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与上面的哪些句子相呼应?

    3、作者认为从方仲永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再次朗读课文。

    七、讨论

    你对方仲永这件事怎么看,你认为造成方仲永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其父“不使学”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篇四:伤仲永教案 篇四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

    “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伤仲永

    篇五:《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案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52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天坛导游词(精彩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