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优秀8篇
  •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14 09:22:54
  • 移动端:初中化学教案范文优秀8篇
  • 教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对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篇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 篇一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篇二:初三化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篇三:化学教学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1、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2、酯化与酯的水解的条件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用具

    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

    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言]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师]乙酸是乙醛的氧化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1.分子结构

    [师]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要求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生]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过渡] 是由羰基和羟基结合构成的官能团,但与酮、醇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先看其物理性质。

    [师]展示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概括出乙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板书]2.物理性质及用途

    [生]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之一,醋是用得较多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师]将一瓶纯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时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时取出,让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纯乙酸立即变为冰状固体,而醋酸的水溶液无明显变化。

    [师]乙酸的熔点是16.6℃,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过渡]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COOH)决定。

    [板书]3.化学性质

    [师]初中学过乙酸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1)酸的通性

    CH3COOH CH3COO-+H+

    [师]醋酸是一元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生成CH3COO-和H+,那么酸性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生]

    ①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②和活动性顺序表中H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

    ③和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和盐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否具有这些性质。

    [演示]

    1、取一支试管,加入1 mL冰醋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取一块水垢,用吸管吸取醋酸滴在水垢上,观察现象。(水垢溶解,有气泡)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生]醋酸显酸性,根据以上反应确定CH3COOH酸性比H2CO3强。

    [师]根据此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家中铝壶内的水垢用食醋浸泡可以除去。那么水垢的成分是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Mg(OH)2和CaCO3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师]请大家写出下列方程式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乙酸溶液与Cu(OH)2反应

    2、乙酸与CaO反应

    3、将锌粒投入到乙酸溶液中

    4、用乙酸除水垢

    答案:

    1.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2.2CH3COOH+CaO====Ca2++2CH3COO-+H2O

    3.2CH3COOH+Zn====Zn2++H2↑+2CH3COO-

    4.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

    2CH3COOH+Mg(OH)2====Mg2++2CH3COO-+2H2O

    [过渡]乙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2)酯化反应

    [演示实验]P168 实验6—10

    [现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结论]在有浓H2SO4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师]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师]像这种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根据本实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投影中的问题。

    [投影显示]

    1、浓H2SO4在酯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4、醇和羧酸酯化时,羧酸是提供H+还是羟基?即下面二式哪个正确?用什么方法证明?

    5、酯化反应属于哪一类有机反应类型?

    [生]

    1、浓H2SO4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作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作吸水剂,可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因为:

    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

    ②除去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

    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4、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产物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对象。根据:

    CH3COOH+H18OC2H5 CH3CO18OC2H5+H2O,确定出酯化反应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

    5、酯化反应又属于取代反应。

    [师]指出:酯化反应是有机酸和醇均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光有机酸和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无机含氧酸也可以和醇酯化。例如: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请根据乙酸的结构简式,概括羧酸的概念及乙酸的同系物的通式。

    [板书]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生]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羧酸。通式为:R—COOH

    [师]乙酸的同系物又叫饱和一元羧酸,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1)

    [师]羧酸是如何分类的?

    [板书]2.分类

    [生甲]据—COOH数目可分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及多元羧酸。

    [生乙]据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酸和芳香酸。饱和酸和不饱和酸。

    [师]说明: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等一元脂肪酸,由于烃基含有较多的碳原子,又叫高级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为饱和酸,常为固体,不溶于水。油酸是不饱和酸,常为液体,不溶于水。

    [师]羧酸的官能团都是—COOH,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相似,都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师]请同学们写出最简单的饱和一元羧酸甲酸的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说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生]

    由于甲酸中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羧酸的性质,也具有醛的性质。

    [投影练习]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的水溶液

    CH3CH2OH CH3CHO HCOOH CH3COOH

    答案:新制的Cu(OH)2悬浊液

    [过渡]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产物均是酯,那么酯有什么结构特点?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

    三、酯

    [师]根据酯化反应概括酯的概念。

    [板书]1.概念

    [生]醇跟含氧酸起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酯。

    [师]根据生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为有机酸酯和无机酸酯,通常所说的是有机酸酯。请同学们写出有机酸酯的官能团及通式。

    [师]当R和R′均为饱和烷基时,且只有一个 的酯叫饱和一元酯,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2)

    [师]饱和一元酯的通式和哪类有机物的通式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相同,说明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两者互为官能团的类别异构。

    [过渡]酯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P168实验6—11

    [师]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显示]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有何关系?

    2、酯的水解反应中,加热、加酸、加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酸或碱存在时,酯水解程度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互为可逆反应。

    2、加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加酸或碱均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3、加酸,酸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而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即不能增加酯水解的程度。加碱,碱不仅起催化剂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水解生成的酸,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酯水解完全。

    [板书]水解反应

    [师]酯化和水解反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列表比较一下。

    [投影显示]

    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比较

    酯化 水解

    反应关系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催化剂 浓H2SO4 稀H2SO4或NaOH溶液

    催化剂的其他作用 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的转化率 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热方式 酒精灯火焰加热 热水浴加热

    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问]甲酸酯( )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除具有酯的化学性质外,还有醛类的化学性质。因甲酸酯中既有酯的官能团 ,又有醛的官能团 。

    [师]根据教材P175的相关内容概括出酯的重要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板书]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生]物理性质: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存在: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用途:作溶剂,作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学生质疑]老师:羧酸和酯中都有 ,它们也能像醛一样和H2发生加成反应吗?

    [师]不能。当 以 或单官能团的形式出现时可以和H2加成,但以 或 形式出现时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酸和醇的酯化与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在酯化反应中,新生成的化学键是 中的C—O键;在酯的水解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也是 中的C—O键。即“形成的是哪个键,断开的就是哪个键。”

    [作业]

    1、阅读P170选学内容

    2.P172 四、五、六、七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分子结构

    2、物理性质及用途

    3、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2)酯化反应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2、分类

    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三、酯

    1、概念

    2、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RCOOR′+H2O RCOOH+R′OH

    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教学说明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还是乙醇和乙醛的氧化产物,因此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这样既与前面的乙醇、乙醛形成一条知识主线,又通过乙酸的性质——酯化反应引出乙酸乙酯,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了铺垫。所以本节总结时可进一步补充这个知识网络。

    ●参考练习

    1、下列各组有机物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异构体,但最简式相同的是

    A.甲醛和乙酸 B.乙酸和甲酸甲酯

    C.乙炔和苯 D.硝基苯和TNT

    答案:C

    2、确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据是

    A.乙酸可以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B.乙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C.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Na2CO3中加入乙酸产生CO2

    答案:B

    3、当 与CH3CH218OH反应时,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C. H218O D. H2O

    答案:BD

    4、下列有机物,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还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A. CH3COOH B. BrCH2CH2COOH

    答案:CD

    5、某有机物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且氧化后与还原后的产物能发生酯化反应,所生成的酯又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有机物是

    A.CH3OH B.HCHO C.HCOOH D.CH3CH2CHO

    答案:B

    篇四:化学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糖类、油脂教学: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篇五:初三化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篇六:化学教学教案 篇六

    一。 教学内容:有机物专题

    二。 教学目标:

    有机反应类型及特征

    重点:有机物间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说明:

    1、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其产物一般为两种物质,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羧酸和酯等,有时在题目中也会出现一些反应,符合取代反应的特征,也应归纳为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碳氧双键等,可以加成的物质有:H2、X2、HX、H2O和HCN等,极性分子和不对称烯烃发生加成反应时,应遵循马氏规则,即带负电荷部分总是加在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在信息题中,往往还考虑醛与醛之间的加成反应生成羟醛类物质。

    3、消去反应:有机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物质(如:HX、H2O等)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如卤代烃和醇。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有机物反应中,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氢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如:有机物的燃烧;烯、炔等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被酸性KMnO4等强氧化剂氧化;烯烃、醇、醛的催化氧化、烷烃的催化氧化生成酸等.都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而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都可以看成是还原反应.

    5、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也可以分为两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小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其反应特征及产物类型可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加聚反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互相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产物中只有高聚物,无其他小分子物质,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值不同,所以一般为混合物,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为烯烃、炔烃(二烯烃)、醛等含有不饱和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这种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链节的组成与单体的组成略有不同,常见的缩聚反应有:生成聚酯的酯缩聚、生成蛋白质的肽缩聚、酚醛缩聚等.

    6、显色反应:某些有机物跟某些试剂作用而产生特征颜色,如:苯酚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淀粉与碘显蓝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等.

    7、裂化:多碳原子的烷烃在高温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从而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三)有机合成路线的推导:

    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推法”;二是“反推法”;三是“直推法”和“逆推法”相结合的。比较常用的是“逆推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官能团的引入与消去。醛基还原(也可称为与氢气加成)可得到醇羟基,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烯烃,烯烃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则形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反应类型有:加成(还原)、消去、加聚等反应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围绕结构不同加以分析。(1)问中1 mol甲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 H2,说明有两个羟基(醇羟基或羧酸羟基),又因为甲还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故,原结构中含有一个醇羟基和一个羧酸羟基,则结构简式为:CH2(OH)CH2COOH;若甲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说明甲中含有醛基,则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

    (2)乙分子中所有同类原子的化学环境相同,且不与金属Na反应,说明乙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都是等效的,且没有羟基的存在。具有对称性。故结构为:

    (3)丙分子中碳与氧分别有两种化学环境,氢的化学环境相同,说明氢原子呈对称结构,而碳和氧原子则有两种排列方式,三个氧原子有两种排列方式,则必有一种是C=O双键,另一种为碳氧单键。由此可得结构为:

    这种材料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

    (1)①该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都连有取代基。

    ②该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答案:

    【模拟】

    1、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 )

    A、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己烷 D、2,3,3-三甲基己烷

    2、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

    A、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 5、应用纳米新材料能给人民币进行杀菌、消毒。我国纳米专家王雪平发明的“WXP复合纳米材料”的主要化学成份是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含硅衍,它能保持长期杀菌作用。有鉴于此,35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加快将此新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制造中去。若戊二醛是直链的,请你根据所学的推断沸点不同的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 )

    A、4种 B、5 种 C、6种 D、8种

    6、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相同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下列对A、B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A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 B、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

    C、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O2” D、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H2O”

    7、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8、按反应特征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C6H5CH2Cl NaCN ?D→ C6H5CH2CN NaCl

    B、C6H5Li CO2 ?D→ C6H5COOLi

    C、CH3CH2CHO+HCN ?D&rarr 高中地理; CH3CH2CH(CN)OH

    D、CH3COOH C2H5OH ?D→ CH3COOC2H5+H2O

    9、环丙烷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而环己烷因碳原子在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有两种空间异构体(如图)a为船式,b为椅式的结构,当环己烷的不同碳原子上连有两个重氢(D)原子时,包括重氢在六个碳环上位置不同与空间异构在内的异构体共有( )

    或NaOH的最大量分别是( )

    A、6mol;1mol B、5mol;1mol

    C、6mol;2mol D、5mol;2mol

    1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胱氨酸,属于a-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物质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HS?D ?D ?D 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12、己烯雌酚是一种激素类药物,结构如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它易溶于有机溶剂

    B、可与NaOH和NaHCO3发生反应

    C、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5mol Br2发生反应

    D、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

    13、我国科学者合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维生素B12等。叶绿素的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叶绿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在一定条件下,叶绿素能发生加成、水解、酯化等反应

    C、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D、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双键

    14、将 和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写出两点)。

    II、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 ,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 ,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 。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 、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 _____ 中。

    16、在有机物分子中,若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该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以xC表示。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

    (1)下列分子中,没有光学活性的是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

    A、乳酸 ?DCHOH?D ?DCHOH?DCHOH?D ?DCHO

    D、核糖 ,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多羟基醛,且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异构体有数种,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并标出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①R?D ?D

    ②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新导入的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备一系列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1)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苯→①→②”省略了反应条件,请写出①、②物质的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在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 种同分异构体。

    (4)有机物 的所有原子 (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上。

    18、在烃的分子结构中,若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相当于碳碳间增加一对共用电子对。

    试回答:

    (1)分子式为CnH2n 2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有电子对数为 _。

    (2)分子式为CnH2n-6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用电子对数为 ___ __。

    (3)Cx可看做是烃减氢后的产物,若某物质分子中碳碳间的共用电子对数为160,则符合该条件的碳单质的分子式为 ;符合该条件的单烯烃的分子式为 。

    (4)目前,化学家们已经找到十余种富勒烯家族的Cx,它们分子结构中都有由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的封闭的凸多面体,C60就是其中的一种富勒烯,其结构如图所示。第(3)小题中的Cx也是其中一种富勒烯,则第(3)小题Cx结构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 。(提示:欧拉定理:顶点数 面数-棱数=2)

    19、软性隐形眼镜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超薄镜片,其合成路线可以是:

    已知⑴ 2CH3CHO 2H2O

    ②控制甲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 带走过多热量,难以保证反应所需温度 反应放热太少,不能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3) b a 冰水

    16、

    (1)B;C

    (2)A、B、E

    17、

    (3)6 (4)不是

    18、(1)碳成键电子数有4个,所有碳成键电子总数减去与氢成键的电子数,剩余的电子数为碳碳成键的电子数:

    (2)同理可计算: ,C80;

    又因单烯烃的通式为 ,

    单烯烃的分子式为C160H320

    (4)设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为

    解之得

    19、

    ⑴CH2=CHCH3 (CH3)2C(OH)COOH

    ⑵氧化 消去

    ⑶CH2ClCH2Cl+2H2O HOCH2CH2OH CH2=C(CH3)COOH CH2=C(CH3)COOCH2CH2OH H2O

    篇七:化学教学教案 篇七

    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 高中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篇八:化学教学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习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记忆、作业”五个学习常规环节。

    1、“预习”:

    预习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习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习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习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习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习”:

    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常规复习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常规复习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习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习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习,复习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习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习,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总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习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习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习,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22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新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通用范文)【通用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