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最新5篇】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最新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09 17:53:38
  • 移动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最新5篇】
  •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篇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懂得过滤,蒸发的目的,学习过滤和蒸发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水的组成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各种水资源的区别

    2.教学难点:

    过滤操作的基本要点

    实验探究:

    1.水的组成研究

    2.纯净水与矿泉水的区分

    教学内容:

    一。自然界的水

    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1)地球表面的分布:在地球表面,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的3/4;

    (2)其他分布:地层下有地下水,大气里有大约0.03%的水蒸气,动植物体内有大量的水

    注意: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不到总水量的1%。因此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工业上需要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为原料

    (2)农业上需要水:农作物需要水灌溉

    (3)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

    (4)交通运输上:内河及其海洋航运

    3.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水(water)——生命之源

    (1)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唾液、胃液、血液、组织液等。水在人体内起这调节体温、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作用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为原料

    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林德斯?波林医生在《如何活得好》一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几点养生术,其中有一条就是“每天喝大量的水”

    4.水污染情况:

    (1)水污染的来源

    a.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c.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加强对水的管理和对水质的监测;

    b.工业三废实行先处理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水的组成及性质

    1.水的组成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1.接通直流电源,看见两管子中都出现气泡,负极和正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

    2.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电源正极,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

    3.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电源负极处,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用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Hydrogen)

    氧气(O2)+氢气(H2)点燃——→水(H2O)

    解释:水在通电的情况下,被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H2O)通电——→氧气(O2)+氢气(H2)

    气体体积比:1:2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中根据它的组成情况写成H2O

    注意:

    (1).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在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钠玻璃,焰色反应的影响,是反应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2.水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boilingpoint)为0℃,水的凝固点(freezingpoint)为100℃

    水蒸气(vapor)水(water)冰(ice)[来源:学科网]

    (3)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

    (4)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为1.0g/cm3,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来源:Z--k.Com]

    3.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水(H2O)通电——→氧气(O2)+氢气(H2)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水(H2O)+二氧化碳(CO2)→碳酸(H2CO3)[来源:学 科 网Z - - K]

    水(H2O)+二氧化硫(SO2)→亚硫酸(H2SO3)

    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磷酸(H3PO4)热水情况下

    (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水(H2O)+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生石灰俗称:熟石灰

    (4)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

    水(H2O)+钠(Na)→氢氧化钠(NaOH)+氢气(H2)

    三、水的净化(要依据用水要求来净化水)

    1.过滤: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1)具体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被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3)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12H2O)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2.蒸馏: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水,一般认为蒸馏水就是纯净物。

    蒸发:通过溶剂挥发获得溶液溶质的方法

    具体要求:

    (1)蒸发皿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使液体溅出;

    (3)蒸发结束后,应用坩埚钳将蒸发皿转移是石棉网上;

    (4)固体冷却后,应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至指定容器中;

    练习: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是否是同种变化?

    回答:水受热蒸发是物理变化,而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

    3.软化:石灰岩地区的水含有较多钙、镁等离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1)实验:硬水与肥皂水反应

    现象:硬水中泡沫高度很低,而且在溶液中出现大量的絮状白色沉淀

    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硬水的危害:影响加热效率,浪费能源,容易引起锅炉爆炸等

    (3)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4.自来水净化

    水源→过滤→吸附→消毒→进入家庭

    练习: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鉴别以下4种无色液体: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纯净水

    设计:分别取样。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如果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中为过氧化氢溶液,剩余的3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钙溶液,剩余的两液体分别重新取样,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P.S:鉴别氯化钠和纯净水的方法[来源:学。科。网Z。-。-。K]

    (1)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2)导电性:用导线将溶液与电源、小电珠连接,电珠亮的是氯化钠溶液

    (3)密度:用密度计测定液体的密度,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_(4)溶沸点:测定溶液的溶沸点,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补充练习测试题

    (1)有人说,天然水都是混合物,无色无味的液体都是纯净水,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为什么?

    水电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蒸发食盐水得到水蒸气和食盐;过滤泥水得到水和泥沙。

    (3)某种硬水煮开后,在容器底部出现白色的锅垢。你认为锅垢中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4)有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从水中获得氢气的简便方法,就可以从水得到氢气,氢气燃烧获得热能又生成水,从水再得到氢气,如此反复循环,就不会有能源危机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篇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篇二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空气,指的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气受到哪些方面的污染以及应该怎样防治,其核心是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的选择及量的要求、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有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铺垫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空气成分的探究,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2).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

    (1)了解空气的组成就是指了解组成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2)了解空气污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哪些综合因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懂实验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不是非常了解,不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边讲解、分析。其中关键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2)、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3)、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补充知识: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4)〔演示实验〕回答相关问题: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对于药品的选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③通过该实验,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④哪些因素导致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

    问题2: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

    设计意图:概念的初步形成。

    师生活动:混合物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纯净物就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纯净水等。

    问题3: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分别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问题4:空气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污染?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更好的从自身做起,防止空气污染。

    师生活动:

    (1)、空气污染物有①烟尘、②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2)、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工厂排放的废气;③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问题5:空气污染带来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更好的保护环境。

    师生活动:空气污染使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酸雨;臭氧层被破坏等。

    问题6: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了解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自己应该怎样做。

    师生活动: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多植树造林。

    五、课堂小结

    本课题主要学习了空气的成分(重点是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如何防止空气的污染。

    六、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新、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一切生命活动都不能离开空气

    C.把空气中的氮气分离出去,剩下的只是氧气,会更有益于生命活动

    D.空气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防止空气污染极其重要。

    2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此实验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要使实验成功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某品牌纯净水B.清新的空气C.24K黄金D.氦激光气

    4、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5、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③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④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篇三: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篇三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 原子,如:Na?;② 离子,如:[:O:]2?;③ 原子团,如:[:O:H]?;④ 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 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① 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 > 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 分子晶体。② 原子晶体: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③ 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④ 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⑤ 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 > 间位 > 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O2 B.PCl3 C.CC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 www.niub niubb.net b.net 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S C.NaCl和HCl D.CC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CO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是 [: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 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A.苯 B.乙醚 C.液氨 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Cl4 B.PCl5 C.PCl3 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COCl2 B.SF6 C.-eF2 D.BF3

    12.能说明BF3分子中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极性分子 B.B-F键是非极性键

    C.3个B-F键长度相等 D.3个B-F键的夹角为120?

    13.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实验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氯化钠熔化

    14.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5.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 D.HCl气体溶于水

    17.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金刚石 > 晶体硅 > 水晶 > 金刚砂 B.CI4 > CBr4 > CCl4 > CH4

    C.正丙苯 > 邻二甲苯 > 间二甲苯 > 对二甲苯 D.金刚石 > 生铁 > 纯铁 > 钠

    18.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19.已知食盐的密度为2.2 g/cm3。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 cm B.3.5×10?8 cm C.4.0×10?8 cm D.4.5×10?8 cm

    20.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极性分子 B.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C.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 D.H2O是极性分子,CH4是非极性分子

    (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CH4?14H2O B.CH4?8H2O C.CH4?(23/3)H2O D.CH4?6H2O

    篇四: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篇四

    (一)内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

    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二)教学情景

    问题1:化学实验室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增强对实验室的直观印象;二是提高对实验室功能的认识。

    师生活动: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⑴实验桌——做实验(或探究)的平台;

    ⑵水电设施——提供实验用水电;

    ⑶仪器柜——存放实验仪器;

    ⑷药品柜——存放药品。

    问题2: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有哪些?这些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初中常见仪器的识别能力。

    师生活动:说(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问题3:实验室药品取用有哪些规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遵循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生活动:

    ⑴记住以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⑵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简记为“三不原则”。)

    ⑶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⑷使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得拿出实验室。(简记为“一要三不”。)

    ⑸试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冲洗时要不断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问题4:怎样使用托盘天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基本技能。

    师生活动:

    ⑴说出天平的构造。

    ⑵天平使用要点:调零→平衡→左物右砝→放回砝码→调零。

    ⑶说出使用天平的其它注意事项。

    问题5:怎样连接仪器装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师生活动:

    ⑴看下图回答连接仪器的方法。

    ⑵仿照上图进行操作。

    问题6:怎样往试管里送固体物质?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块状固体取用”和“粉末状固体取用”视频。

    总结要点:“一平、二放、三慢竖”。

    ⑵学生操作。

    问题7:怎样取用液体?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量取液体”视频。

    ⑵教师示范“液体的倾倒”。

    要点:倒、倾、接、上。(试剂瓶塞倒放;容器倾斜;容器瓶口与试剂瓶口接触;试剂瓶的标签向上。)

    ⑶教师示范“液体的量取”。

    要点:平放、面向、视线平。(量筒平放,面向量筒刻度,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仰视量筒读数偏小,俯视量筒读数偏大。)

    ⑷教师示范“滴管的使用”。

    要点:上、直、冲。(滴管要在容器瓶口的上方,且要垂直。滴管用过后要用水冲洗干净。)

    ⑸学生操作。

    问题8:怎样使用酒精灯?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酒精灯的使用:

    拿下灯冒→添加酒精(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火柴点燃→外焰加热→灯冒盖灭。

    问题9:怎样给物质加热?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教师演示。

    ⑵学生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⑶要点:装药品(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夹持试管(距试管口约1∕3处)→预热→外焰加热。

    问题10:怎样洗涤仪器?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归纳→学生操作。

    六、课堂小结(略)

    附:目标检测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A.带回家中B.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C.倒到指定的容器中D.倒回原试剂瓶里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钥匙或纸槽送人D.直接倒入

    篇五: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最新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14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高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精选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