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优秀7篇
  •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05 20:42:27
  • 移动端:《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优秀7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一:《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二、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理解春节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难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大家喜欢过春节吗? 为什么?(学生谈谈自已的过年感受 )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春节的热闹景象。

    二、解题:

    1.什么叫本命年?(可参照书下注释①)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马年出生的人属马,再遇马年,就是他的本命年。

    三、介绍作者:

    学生读一读

    刘绍棠(1936~1997) 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格调,通俗易懂、清新淳朴,代表作有《蒲柳人家》。

    四、检查预习

    小组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抽查。

    五、 独学----合作交流

    指明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二十四节气歌有什么作用?

    2、从第三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年味儿越来越浓重的四个词语?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来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六、研读课文 探讨交流。

    1、读第1段,思考:开头以24节气歌引出春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出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点明写作的中心。

    2.(比一比)快速阅读第3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表现作者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可提示学生注意文中表现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运河乡的父老乡亲是如何来过年的呢?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食物7、送灶王8、换门神9、守岁10、拜新年

    4.这十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内容后,按顺序排列出)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

    这些民风民俗表达了父老乡亲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 跳读品味

    1、小组学习:

    第4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即用不多的几笔就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①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语句。

    ②文中一些生动丰富的民俗语言。

    如:二十四节气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麻麻亮”等等。

    八.合作探究:

    你认为隆重热闹的传统春节传达着人们的哪些期盼?(组内讨论)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后,教师概括或强调: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 喜享欢乐 。

    展望未来 祈求安康。

    合家团聚 密切乡情。

    九. 拓展延伸 今昔比较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也不管未来变化如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不变。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吸其精华,代代相承;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更加瑰丽的奇葩 !

    十、布置作业:

    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并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

    买糖果 ∣ 增

    挑绒花 ∣ 温

    杀牲禽 ∣ ↓

    备食物 ∣ 红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 ∣ 火

    换门神 ∣

    除 夕:守岁----------发烧

    正月初一:拜新年

    教学反馈:

    篇二:《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篇三:《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的重任是创建省级示范初中,校园环境已经焕然一新。金坛南大门的一颗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风景引来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学者、前辈。今天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客人有来自印度的、泰国的,德国的,他们都是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过来的。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希望同学们能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届时,他们所带走的就不只是校园的风景,更多地是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活泼、率真。

    昨天晚上,他们一到金坛,施老师就全程陪同他们。谈天说地,他们的问题真多啊,老师都无法招架,但归究一点就是急切地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衣食住行。我想我们一年之中穿得好吃得好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过年。(板书:年)

    你喜欢过年吗?喜欢过年那些事呢?

    (学生发言)

    (二)教学展开。

    1、我也特别喜欢过年,全家幸福团圆。今天我就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向朋友们介绍我们中国过年习俗。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北京过年的习俗展现给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从这扇门让我们的客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国。(调动情绪:客人们为我们带来了小礼物,老师也向学校争取了奖励,他们,将属于能代表指前中学的人,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把它拿回去。)

    2、介绍北京,首先我们要了解北京。老师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翻书(出示课题,讲解“本命年”),这段文字材料写到了北京人在过年期间做哪些事情,请用简短的话把事情概括出来?(要求:先大声的朗读,然后小组校对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

    (明确:炒年货吃、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板书)

    3、了解了北京过年的习俗,那同学们在“民俗风情介绍”中想扮演怎样的角色?(主持人、介绍人)

    (第一次打开盒子)对于主持人,介绍人我们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介绍奖项

    主持人确定。(单独面授机宜:开场白结束语、注意对象、串连词、计时、冷场一弃权处理,报分、最后一个得分)   )

    介绍人的确定。我们十个语文小组将代表我们全班,每组介绍一件事情,小组讨论确定发言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其他组员作好智囊团,积极为发言同学出谋划策。内容以课本为主,注意对象,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英语),五秒钟不上台的作弃权论。我们由评委当场亮分,介绍完有老师当场发奖。

    (要求:仪态大方,语言流畅。)

    (介绍)(当场记分,给介绍优秀的同学发奖)

    4、同学们把我们首都的过年风情给介绍了,可我们江苏金坛指前也有我们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能比较北京过年的习俗说说我们这过年的特别事吗?(倒贴福字、吃年糕、放烟花、耍龙灯、马灯)

    5、同学们非常精彩,老师想起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奇妙无穷,等待你的了解。”

    (三)、拓展

    (学生发言)到此为止,相信朋友们心里都充满了好奇。大家想知道朋友们心里的感受吗?想知道我们同学的表现如何吗?十一个小组赶紧磋商,提出一个主题明确的问题,我们准备派出记者进行采访。

    (采访要求:语言得体,有礼貌,问题有针对性。你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客人)

    (采访过程)

    总结:

    相信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征服了客人们,第二次打开盒子。发课外读物。

    篇四:《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四

    我在教学中没有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

    其一:设身处地参与过年

    学生对过年一向很向往,也很喜欢,他们很乐意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因此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很活跃,积极动脑,思考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对课文的分析大都很到位。这个环节的设计效果很好。

    其二:说自己的过年

    说到联系自己的过年,同学们很有兴趣回忆,并且积极向同学炫耀,以显示自己的年过得很有意义,很好玩。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发言踊跃,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再与课文进行比较,印象更为深刻,与老师一味强调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辩论中西节日

    中西不同的文化方式对学生们影响也不同,绝大多数的学生本着爱国思想,还是站在维护本民族文化的角度,积极倡导宣传,继承民族文化,反对西方文化入侵,发言时甚至面红耳赤,力求必胜。少数学生追求潮流,喜欢西式文化,也有各自的理解,自是不甘示弱,拼命反驳,因而场面十分热烈。教学效果自不必示弱,拼命反驳,因而场面十分热烈。教学效果自不必担忧,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课文的拓展,同时也是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本是学生的,我们应让课堂重回学生的手中。教者为课堂主宰的时代已不适用现下潮流,学生已成为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篇五:《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五

    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所学内容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课堂容量。并且能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快乐又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本节导入新课由多媒体播放一组春节习俗的图片,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品味语言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认识过年的文化内涵也是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来完成。学生设疑,学生发现,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所有这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的生成性,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另外,这节课上有许多教学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定死的,而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随机确定的。例如,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对赏析语言的确定,学生对过年民俗的理解,这些内容都有很大的随机性,有很多即时生成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的内容,给学生较大较自由的思维空间。

    不足之处: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鼓励性的语言不是太多。

    篇六:《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感受作者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既有着她的优秀的传统文明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诸多的传统习俗,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沈从文走进了湘西,领略了湘西所特有的端午节的民俗,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另外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走进北京,去领略北京这个古都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簸箕( )烙饼( )阖家( )捅进( )大吃大嚼( )

    秫秸( )晾干( )疙瘩( )发鬏( )邪魔鬼祟( )

    打更( )栗子( )糖黏( )涿州( )渍酸菜( )

    2、常识简介

    ⑴“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丑年出生的人属牛,再遇丑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班上有谁今年是本命年的呀?知道本命年有什么讲究吗?

    【参考】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⑵作者简介: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京门子脸》、《柳敬亭说书》,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等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多大年龄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齐读第五节)

    4、作者60岁,恰逢本命年,他回忆了什么往事?(过春节)

    5、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吗?你怎么知道的?

    (齐读第一段)春节与二十四节气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参考】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明确】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有二十四节气来衬托春节

    6、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事情?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主题词(以动词名词的形式)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爷8)换门神9)守除夕岁10)拜新年

    7、很明显,这些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那么文中找到哪几个词表现出这种年味儿的不断加深呢?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这几个词语属于同一类型,但是逐级上升的)

    8、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示例】吃腊八粥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

    (2)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暗示了喜庆的气氛(板书:丰收、(3)“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腊八粥丰富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

    (4)盛在碗里,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吃啊?——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

    (5)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呢?——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在这些事情中哪些事跟吃有关系?为什么这么吃呢?

    【明确】⑴享受成果: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享受劳动成果,还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明确】⑵祈福迎祥: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⑶密切感情: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五。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我们介绍的过旧历年的风俗文化;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说说我们的春节风俗,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⑴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⑵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⑶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2、每年圣诞节,那个笑容可掬、拉着雪橇的白胡子老头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对象面对这些洋节的盛行,中国传统民俗能否站稳脚跟?我们一起来探寻如何坚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路

    ⑴你认为洋节”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⑵对于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大举入侵,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提出你的建议!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传人的情感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节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将我们的民俗,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篇七:《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七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先生的回忆性散文 。

    刘绍棠先生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追求,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

    《本命年的回想》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家乡运河一带过大年的习俗,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

    但是,我以前的教学,却一直没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

    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虽然知道文中写了当地的哪些过年习俗,垂头丧气,完全感受不到节日地欢庆气氛 。

    今年又教这篇文章了,我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学生愿意接受哪种学习方式 。

    忽然,我想,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这篇文章?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先是一愣,断定我不是跟他们开玩笑后,立刻活跃起来 。

    一节课,我我基本按照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同学们或读,或评,或问,或议,不但完成了我课前预设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发表了不少独特而有见地的见解,还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问题 。

    比如:耿薇说“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

    ”这一句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多 。

    程佳说,这第四小节虽然写了十件事,但很注意过渡,所以显得一点不乱,我们如果写几件事,也要注意过渡 。

    陈冰洁说,这一篇文章中有很多有儿化音的词语,很有地方特色 。

    祝斌艳说,挑绒花这件事,如果只写大姑娘小媳妇挑绒花就没气氛,写上年纪的老太太挑绒花,还挑一朵红绒花,可见所有的人都要尽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

    我说这叫以点写面 。

    王齐琦立刻反应过来说,下文写“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 。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 。”也运用了以点写面的写法 。

    有的学生说课文中特地交代天地杆上贴的字是“姜太公在此”,有地方色彩,是过年特有的 。

    有个学生问,除夕夜为什么院子里要“铺着芝麻秸”?一个学生立即说,这表现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

    另一个学生接着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也表现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一个学生感慨地说,以前看到家里的人过年时烧香、磕头,心里很反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北京运河一带过年的习俗,还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并且对他们的情感、价值、世界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这节课上得轻松、随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08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师个人总结(最新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