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7篇
  •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25 19:05:18
  • 移动端: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7篇
  •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7篇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篇一:《采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 m.1mi.net 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莫”“止”“刚”“疚”“腓”“思”“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读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过程目标:诵读,合作学习,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好处。

    3、情感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爱护和平,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战士归途“我心伤悲”的原因及“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平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战争却一直如鬼魅一样,缠绕着和平。似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少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学的源头《诗经》,去感受战争给古人带来的百味人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采薇》。

    二、回顾《诗经》有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1、自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音

    2、范读

    3、齐读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与不足

    5、自读,梳理基础知识(找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并解决其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议词: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尔、棘

    (3)活用词:日(名词作状语)雨(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重要实虚词:靡(无)、遑(闲暇)、牡(雄性鸟兽,与牝相对,如牝鸡司晨)、捷(胜利)、骙骙(熟练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助词,无实义:维、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进一步加深对《诗经》“六义”的理解)

    4、其实,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

    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7、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8、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9、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的钓鱼岛正面临着日本的觊觎(日本已经声明从个人手中购买钓鱼岛),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而现代战争的今天,人多已经不是优势,应该以科技武装自己,打好科技战。作为我们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足够了。

    六、布置作业

    诗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同学们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

    战场战事

    回家悲伤

    曹晴

    篇二:采薇教案 篇二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篇三:《采薇》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 阅读全诗完成

    (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三)疏通文意

    (四)整体感知、归纳

    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

    三、赏析探讨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 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

    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业

    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篇四:《采薇》教学设计 篇四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篇五:采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篇六:《采薇》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 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2、整体把握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⑶、对比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五、延伸拓展

    六、有感而发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篇七:采薇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资料与情感;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意象、叠词、表现手法、章法特点等方应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

    1.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3.关于玁狁(注:课本上写作“狁”,电脑无法识别)

    玁狁是殷周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属于游牧民族,为了争夺粮食与土地,玁狁与商王朝进行了多次战争,西伯侯姬昌以商纣王的名义讨伐玁狁,使玁狁臣服,之后,玁狁就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边各部落进行兼并战争,实际上为武王伐纣准备了条件。

    周人与玁狁的战事主要发生在西周晚期,但也延及到东周初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西周被玁狁所灭,美人褒姒也被俘虏。之后的东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征战过程中,玁狁的名称就慢慢消失了,改为戎、狄,据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玁狁即《史记》中记载的匈奴。

    【思考·感悟】

    1.你从《采薇》一诗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回忆写思乡的诗句,体会家(人)对人生存成长的好处。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刘熙载《艺概》:“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

    如曹植的《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朱华泛指红花;旋止,归来。当初我离开时,花儿还开得很艳,此刻我归来时,漫天雪飞。)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里正:里长,地方官吏。与裹头:替征丁裹扎头巾,表示征丁年幼还不会自理生活。我出征的时候,年纪太小,还是里长给我梳的头发,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资料三:【近代】王国维《文学小言》:“诗人体物(描摹事物)之妙,侔(相等)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比喻生存于忧患中的人)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资料四:【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五:【清】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民谚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唐·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构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以下八类: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感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潜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好处,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潜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个性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感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超多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好处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超多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状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资料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好处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彼路斯何

    (5)象弭鱼服

    (6)(xian)狁孔棘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0)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情绪,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述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透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到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述,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详写戍卒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种种情形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比较,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五)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关雎》,《蒹葭》来介绍)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好处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个性是透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最后能够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十分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背诵课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97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