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3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14 18:58:50
  • 移动端: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3篇
  •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重点

    1、领会文章设喻说理的写法。

    2、掌握《战国策》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讽喻的手法,体会本文结构安排的精巧之处。

    教学方法】

    研讨法、点拨式。

    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是自古忠臣易得,圣君难觅,于是才会出现忠义之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甚至死谏,在《红楼梦》中借助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用人的标准,那就是“武死战,文死谏。”然而,忠言逆耳,即使死谏,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的君王也未必愿意听取,怎样使帝王能够听取自己的进谏呢?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能够使齐威王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用的就是“忠言顺耳”讽谏的办法。下面我们就走近邹忌和齐威王这对被人称颂的贤臣、明君。

    授课: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包括两个含义: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掌握“讽”的含义)

    二、通过预习课文,请大家说出邹忌讽谏结果

    “战胜于朝廷”(板书)

    三、齐国为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齐威王纳谏除蔽(板书)

    四、用课文原句找出齐王纳谏后齐国的变化,分析描写方法,解释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

    变化:“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赏三变)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同学齐读第三自然段,以“上赏”、“中赏”、“下赏”与“令初下”、“数月”、“期年之后”为纲,把握结构,为背诵作准备。

    五、同学快速从第一、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应积累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的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标出有疑难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文言知识归纳结果。

    六、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君主肯于从谏如流的并不多见,为什么齐威王能够做到呢?这恐怕应该从进谏的人谈起,下面,我们来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讽谏的缘起?

    ⑴ 三问三答,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揣摩妻、妾、客的语气,朗读。

    ⑵ 找同学范读,注意体会语言的细微区别,以分析人物的不同心理,为背诵做准备。

    2、邹忌得出怎样的结论?

    妻──私妾──畏客──求(板书)

    3、邹忌是怎样讽谏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巧设比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板书)

    揣摩语气,诵读课文,注意区别人物语气与第一自然段中的不同,注意语言的细微差别。

    总结:

    从齐国“令初下,门庭若市”看,足见齐国的积弊,但是,此次齐威王却能够纳谏除蔽,使得内政修明,是由于齐威王的清醒,更是由于他听到了“顺耳忠言”,邹忌巧设比喻,以家事喻国事,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委婉动听。正像《古文观止》中评价的那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

    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七、请同学再次在全文范围内找出自己尚存疑义的文言知识问题,(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等),大家研讨,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解答和归纳

    总结:

    1、理解11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讽

    ⑵ 美(我)

    ⑶ 以(美于徐公)

    ⑷ 面刺

    ⑸ 书

    ⑹ 谤

    ⑺ 讥

    ⑻ 闻

    ⑼ 朝

    ⑽ 私

    ⑾ 期

    2、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3、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 孰

    4、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5、熟悉三个词组的用法:

    孰与 地方 左右

    6、解释四个文句:

    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⑵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⑶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研究两种文言特殊句式:

    ⑴ 宾语前置句

    ⑵ 被动句

    在总结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齐读课文,巩固学过的知识,为背诵做准备。

    八、从内容、结构上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怎样的特点?这反映了《战国策》行文上有怎样的特点?

    讨论,教师总结。

    1、内容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属于历史寓言,即利用某些真实的历史人物附会以虚拟的情节,从而寄予深刻的道理。因此,从本文的内容安排来看,作者先宕开笔去,从邹忌的家事开始写起,而将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一表而过。这样的主题,显然是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得失

    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文章思想性上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个主题的设定,恐怕是由当时正处于各国兼并征战的背景决定的。

    我们知道,《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但历史中又夹杂了一些民间传说,此外还保留了一些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之类的寓言。因此从文学的角度,它的艺术性是很突出的,从历史的角度

    看,某些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研究了。因此,今后我们阅读《战国策》中的作品,要注意这一点。

    2、结构上:

    别致、有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头到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第一段从三问三答到“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再到“朝”、“旦日”“明日”。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从“宫妇左右”到“朝廷之臣”到“四境之内”,从上、中、下三赏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从全文看,整个事件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皆朝于秦”是第三层……等等,我们分明看到了散文的节奏美。文章在结构层次上的对称美,使用排比和层递的手法,是值得借鉴的。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策士谋臣的作用,有时是违背历史的真实的。在文学方面,它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章活泼恣肆,有声有色,文采斐然,变化不测,在我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学们今后阅读《战国策》中的文章,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九、请同学们在理解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关于齐威王、邹忌的记载,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附:预习提纲】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思考:本文是完全按照历史史实来写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材料?

    3、《古文观止》中评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说: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结合课文回答:

    ⑴ “细细详勘”的内容有哪些?

    ⑵ “闺房小语”指哪些内容?

    3、文章的结构安排不同一般。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但开篇却不惜笔墨,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看来似有“下笔前言,离题万里”之感,这是作者的败笔吗?仔细体会本篇文章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4、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家事设喻国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民

    蔽甚

    纳谏

    战胜

    篇二:教学过程 篇二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www.niubb.net)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篇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齐读全文,研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86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西施故里导游词优秀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