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13 19:45:41
  • 移动端:《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 《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诗作。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

    正音

    三、背景介绍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

    五、品读诗歌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六、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篇二: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说曹操曹操就到”引入对曹操在文学和历史上的评价,《短歌行》中的曹操的形象意义。

    二、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创作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朗诵。在战场上鼓动群臣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情?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一)微观入诗,赏析第一节。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再请另一同学读,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原来没有扩音设备,那么多兵,那么多的将领,作为曹操,他是对谁说的?一代枭雄,应该读的更加热血点,读的更加壮阔,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生再读第三遍,又有了升华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体会不到这种感情?最主要的是对年代久远的古诗词理解不太到位,下面给几分钟,4人一小组,对照注释,每一句到底说什么意思?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分组描绘。

    3、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

    4、将全诗两节分为四小节,应该分在什么地方?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5、古诗中写酒的诗句有哪些?请举例并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忧的是什么?曹操忧得绝不仅仅这么浅,还有更深层次,忧的是什么?曹操为什么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这种酒能不能解忧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 人生短暂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来指男女之间,现在有什么深意?暗示什么?作者还忧什么?

    (你这小衣服不错,我整天想着你。即使你不来,我没有去,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个消息呢?)“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是整天想着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话是么意思?这句话怎么和忧其合在一起?(叫我的属下鼓瑟吹笙迎接你,还是表现求贤若渴,生怕贤才不来头靠自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 求贤不得

    (二)微观入诗,赏析第二节。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什么意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怎么解释?刚才第一部分为求贤不得而忧,这一节为什么贤士来了还忧呢?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有什么深意?最后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诗人什么心志?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 功业未就

    3、这三者中,他最忧虑的是什么?

    他最忧虑的是“求贤不得”。所以诗歌通篇就一个目地:招贤纳士,为自己完成大业而努力。

    四、全诗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演唱中总结,背诵全诗。

    一起演唱《短歌行》,在回读与感悟中进行课堂回顾诗歌鉴赏的要点:

    1、诗歌鉴赏过程:绘景-析境-悟情。

    2、诗歌暗码系统:抓感情词,从诗眼突破。

    3、诗歌主旨:分析每个句子对主旨的作用,诗句背后的隐含意。(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4、诗歌意象、炼字。(乌鹊南飞)

    六、完成作业。

    附板书:

    《短歌行》板书

    人生短暂

    招纳贤才 忧: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篇三:《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3、了解“建安文学”的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一。课堂导入

    导入语:酒和中国的古代诗人都有着不解之缘,高兴的时候喝酒可以助兴,忧愁的时候喝酒可以遣怀,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有关酒的诗句呢?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讨论,提问)

    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曹操喝酒是所为何事?他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思考: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初印象和对曹操的初印象。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气外露、疑心很重、白脸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①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②慷慨悲歌、气势磅礴③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心想天下④气吞山河的气魄。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人的原始认知以及对诗歌的原生态阅读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学生的原始理解是设计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音频

    2、互动探究

    提问: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出来吗?

    明确:忧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提问: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明确:人生苦短、贤才难得。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训练学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挖掘。

    四。品读诗歌,分层鉴赏

    思考: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文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诗经》入手,揣摩诗意,体会曹操对人才的渴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情境入手,理解诗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情境入手,揣摩诗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从意象入手,理解曹操对贤才的忧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意象、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设计意图:魏晋诗歌距离现代比较久远。创设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深读悟情,总结归纳

    思考: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提问:那么,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最有可能令你感动并且促使你决定进入曹操麾下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变的特点。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碎片化的感受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探讨文本价值。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提升自我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六。知人论世,悟“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思考:他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仅仅是抒发他礼贤下士的情感吗?对比我们之前对曹操的印象,我们对《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介绍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武王驾崩之后,辅佐成王7年后归政成王却遭谗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与学生课前对曹操的印象做对比,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诗歌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就扩大了,思维的品质就提高了。

    七。课堂总结

    1、再读文本,个性化朗读

    2、作业

    选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句话进行续写,阐述再读《短歌行》的感悟

    字数200左右。

    周丽颖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84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党员教师工作总结【最新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