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童年的发现》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篇一: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 m.niubb.net 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篇二:《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预习+展示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组一个课外的词。
4、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5、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6、听写,检查过关。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出我发现了什么。
3、按词语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胚胎发育、做梦、飞行、小伙伴、解释、痴迷、九个月、发现、情不自禁、误解、安慰。)
4、写出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4、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
5、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6、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请说一说。
课后反思 :
1、小组交流速度有所加快,但效率还是不高。
2、有的小组没按老师的题目完整作答,漏答后面半题,也没同学发现。
3、忘了进行朗读展示环节。
4、有同学提出假设句修辞手法,说法不正确。
5、缺少质疑环节。
篇三:《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小语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以童年为主题进行编排。《古诗词三首》展示古代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描写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反映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儿童诗两首》写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而《童年的发现》则写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发现。
通过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儿童的生活经历,共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胚”“祸”等14个生字,会认“澄”“窘”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痴迷”等词语,读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发现过程,明白发现原因,认识人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激发探究兴趣。
(2)结合上下文,品析词句。
(3)展开想象,联系实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执著探索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共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初读文章,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品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明白作者童年的发现,体会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我们眼中,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一首明丽的诗。而在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心中,童年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这是因为他童年的发现。
板题,齐读。重读“发现”一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全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概述童年的发现;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几年后这个发现得到证实。
二、了解经过,认识人物。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一个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是怎样被一个九岁的孩童发现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快速读课文3至13自然段,了解发现的过程。自由速读。
2、指名大概叙述发现经过。这项发现的过程大体经历了那些阶段呢?(梦中飞行;请教原因;观察思考)
3、请大家再来默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细细体会,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4、全班交流。
(1)交流“梦中飞行”部分。
①围绕“迷恋”一词,结合“只要……就……”“甚至”体会梦境的神奇。
②围绕“轻盈”,结合“随心所欲”,想象梦中“我”的动作自如和飞行自由,感受梦中飞行的美妙。
③分别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2)交流“请教原因”部分。
①联系“奇妙”和“万分惊讶”,感受“我”强烈的好奇心。
②联系“我”的四个问题,认识后一个都是对前一个的追问。体会“我”强烈的求知欲。
③同桌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交流“观察思考”部分。
①围绕“痴迷”,想象“我”翻来覆去地看什么?想什么?还看过哪些?感受“我”执著探索的精神。
②出示“我”想象的内容,联系老师的讲解,理清人类进化的过程,体会“我”大胆的想象力。感受“我”发现后的自豪、兴奋心情。
5、这个发现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通过了解这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
三、感受结果,体会情感。
1、当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在几年后得到证实时,却发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自由读文章14至19自然段。交流。
2、围绕“误”一词,理解:课堂上“我”想到自己在几年前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心花怒放,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而这位年轻的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的女教师,在讲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却希望学生老实、安静。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3、出示:“我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
(1)辨析“发明”与“发现”,“驱逐”和“迫害”的词义。
(2)举例交流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资料,了解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3)“太阳中心说”,这是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由于当时的人们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跟他有什么关系?(自我安慰。语言的幽默。)
本来是一段引以为荣的童年往事,现在却有了不愉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愤懑)指导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的费奥多罗夫在九岁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长大后,学识渊博,极富创见,精通欧洲、亚洲多国的语言,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由此,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呢?交流。
3、也许童年的发现是幼稚可笑的,但因为是自己思考、探索、想象的结果,因而又是那么可爱、令人自豪。生活处处又发现,发现处处皆学问。坚持下去,下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就是你!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40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