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01 19:40:28
  • 移动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6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篇二: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篇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示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研究。】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察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②认识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观察例1中的圆柱,根据图形上的提示认识圆柱的高,再根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引出认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与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认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衔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有关知识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篇四: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篇五: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该放几个?

    “放3个。”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实验活动:

    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③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基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基础: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篇六: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06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