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0-21 19:46:46
  • 移动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篇一: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 )厘米 1公顷=( )平方米

    1时=( )分 1吨=( )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3米=( )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 )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 )米 7米6厘米=( )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5时30分=( )分 3日12时=( )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例2.

    出示例2: 5000平方米=( )公顷

    375分=( )时( )分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

    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

    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2)练一练

    6090克=( )千克( )克 420时=( )日( )时

    490秒=( )分( )秒 2040毫米=( )米( )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米45厘米=( )厘米

    5千米300米=( )米 3时20分=( )分

    2千克80克=( )克 2日16时=( )时

    120000平方米=( )公顷 7600千克=( )吨( )千克

    1070毫米=( )米( )厘米 3004米=( )千米( )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678秒=( )分( )秒

    50个月=( )年( )个月

    2.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215分 3米5厘米350厘米 49千克○4090克

    7米20厘米720厘米 3吨300千克 184时7日10时

    3.解答下面题目.

    (1)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2)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3)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4.刚才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重呢?30.4千克与32千克哪个更重?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种多少公顷?

    2.每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4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

    篇二: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篇三: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篇四: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篇五: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篇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篇七: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讨论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明确要求。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

    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能围成不能围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况。)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组讨论

    学生说想法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篇八: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篇九: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十: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 www.niub niubb.net b.net 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8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毕业鉴定班主任评语优秀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