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七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优秀5篇】
  • 七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9-29 18:52:16
  • 移动端:七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优秀5篇】
  • 初一数学熟练掌握各种运算及会分析数量关系,会推理论证是基础。进行有理数的计算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5篇七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篇一: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教学进度表(略)

    篇二: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借助数轴正确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通过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确定,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体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预习】

    1、 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

    2、____________ _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______ ______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叫做解不等式组。

    4、求下列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

    二、探究活动

    【例题分析】

    例1. (问题1)题中的“买5筒钱不够,买4筒钱又多”的含义是什么?

    例2. (问题2)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不等关系又是什么?

    例3. 解不等式组

    【小结】

    不等式组解集口诀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四种类型如下表:

    不等式组(a

    (1)_>a_>b

    _>b 同大取大

    (2)_

    _

    a_

    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课堂检测】

    1、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

    A. B. C. D.无解

    2、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

    A.-1

    3、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教材P35练习1)

    三、自我测试

    1、填空

    (1)不等式组_>2_≥-1 的解集是_ __;

    (2)不等式组_<-1_<-2 的解集 ;

    (3)不等式组_<4_>1 的解集是__ __;

    (4)不等式组_>5_<-4 解集是___ ___。

    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四、应用与拓展

    1、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____ _____.

    五、数学日记

    篇三: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加减消元法;

    2、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教材中例4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是本课的难点。

    知识重点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1、复2、习提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2、播放动画《西游记》场景,配数学诗。

    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

    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

    请一名学生解释诗歌大意:孙悟空顺风去查妖精的行踪,仅用4分钟就飞跃千里。逆风返回时4分钟走了600里,问风速是多少?

    学生思考,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悟空行走速度为x里/分,风速为y里/分,则

    你会解这个方程组吗?引例生动活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数学知识。

    探究新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级里交流解法。

    解法一:①+②,消去y,得8x=1600

    ∴x=200,代人①,得y=50

    原方程组的解为

    解法二:①-②,消去x。以下略。

    解法三:整体代入。由①得:4x=1000-4y,代入②,消去x.

    同理,也可消去y.

    解法四:化简原方程组为,再利用加减消元,或代入消元均可。

    反思:试着从各个角度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学间相互交流)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是1或一个方程的常数项为零时,用代入法较方便;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或成整倍数时,用加减法较方便。

    练习1: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更适合它的解法。你会怎样解呢?(第1,2小题完成后再出示第3小题。)

    (1)

    (2)

    (3)

    第1小题用代入法,第2小题用加减法,都很明确,第3小题有争议。全班分成两部分。1、2大组用代入法做,3、4大组用加减法做。比较两解法的简便程度。

    反思:当方程组中任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是1,且不成倍数关系时,一般经过变形利用加减法会使解法更简单。尝试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择优意识。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它的解,但根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减少弯路,加快速度使解题过程简洁提高正确率。

    实际应用教材第109页例4.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

    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

    问题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吗?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问题3.怎么表示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呢?

    设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x公顷,则

    2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2台大收割机2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了吗?

    解后反思:应用题中,如何化解较复杂数量关系?

    练习2: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3题应用题。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8、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5、7题。

    9、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8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入与111页练习3属同种数学模型),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动的问题情境。

    2、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启发提问、集体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确定解题方法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四: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篇五: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内容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

    2、难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抽样调查举例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两种方法,能从事调查过程,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用表格、析线图反映数据信息。

    2、能力目标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能合理地处理数学信息,逐步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抽样调查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敢于面对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差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与创造中获得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遵循新“课标”,贯彻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选择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为例子进行教学,拓展课堂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建立统计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掌握统计的方法和原理。

    2、采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学,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二)学法

    1、指导学生学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活动目标

    体验统计调查的全过程,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确定样本,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确定方案

    1、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的普及,中小学生的视力普遍下降,专家呼吁要保护学生的视力。我市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怎样?我们又如何获取这一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自学第156页第一、二和三自然段)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了解本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1)调查本市中小学生视力的情况;(2)调查方法:①全面调查;②抽样调查。激发学生活动愿望,从而达到全员参与活动的过程。

    2、制定调查方案

    (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

    据统计,我市学生有67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巨大数据,怎样调查才能既省时又省力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呢?请看两则阅读材料:

    材料一:数据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获得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和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

    材料二:几种常用的抽样方式。一是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样本,这种抽样方式能使总体中每一个单位有同等机会被抽中,这种方式是抽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二是类型随机抽样,这种方式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分类,然后再从各类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这是一种将分组法和抽样法结合起来的方式;三是机械抽样,这种方式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相同个数据的个体,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四是整群随机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然后再从其中随机抽取一些群,并对抽中各群中的全部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各样本群中所包含的单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种抽样方法抽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个体而是群。

    (老师参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不同的个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上述两篇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获得数据的方法以及在统计中常用的抽样方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并设计出抽样调查的方案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如果为了获得我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数据,找出保护视力的措施,我们采用问卷调查,那么调查问卷中应包括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编制调查问卷,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设制调查问卷,根据讨论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调查生活中影响视力的不良习惯,从而设计调查问卷,这样设计是出于新教育理念中,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二)实施方案合作完成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调查对象。全市有29所高中,400所初中,1 000多所小学,怎样选取调查学校及人数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全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呢?

    (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得出结论:采取抽样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的学校

    高中选取2所:城区一所、农村一所;初中选取三所:市直一所、郊区一所、农村一所;小学选取四所:市直一所、区直一所、市郊一所、农村一所。

    (2)确定调查人数

    高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初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小学每年级抽取50人,共300人,在抽取的人数中男女生各半。

    (3)确定调查时间

    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调查。

    2、分小组活动进行调查

    全班分成三个大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高中组分成六个小组(两人一组)分别调查两所高中的每个年级的学生;初中组分成9个小组(两人一组),三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小学组分24个小组,四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各小组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让学生经过先思后议,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抽样调查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在生活中通过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并且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观念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整理数据

    1、各组展示调查数据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采用画图的方式或列举的方式表示;

    (2)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统计图起什么作用?你知道的统计图有哪些?

    2、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后填入下表格中。(课件展示表格)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

    3、描述数据

    (1)学生交流各自数据,画出高中、初中、小学学生视力折线图;

    (2)根据活动统计的数据,画出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视力统计图。(课件展示学生画出的折线图)

    主要让学生掌握抽样调查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由数到形,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从而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四)展示结果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据(通过观察表格、折线图,学生进行讨论)

    (1)高中、初中及小学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2)城区、农村学生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3)男生、女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所占比例?

    (4)使用电脑时间长短对视力的影响如何?

    2、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能有:(课件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

    (1)高、初、小随年级升高,学生视力不良率也升高;

    (2)城区的学生比农村学生视力的不良率高;

    (3)看电视、用电脑时间长影响学生视力。

    (4)全市的视力情况。

    在第三学段“课标”要求,通过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从事统计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是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使学生在分析数据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反馈练习及作业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本校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2)针对调查统计结果,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号召本校全体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力。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分析的基本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和调查结果的应用。

    (六)小结

    引导同学们对这次活动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收获和体会以及为防止视力变坏应该采取的措施。

    六、活动设计说明

    (一)依据“课标”,本节课分三个教学活动环节: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认知本次活动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讨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建立活动方案。这个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统计的基本思想,编制调查问卷;第二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数据,灵活地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实现主动参与合作的目的;第三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展示成果,互动互补,完成活动目的。分小组展示成果,在交往互动中实现互补过程,使学生对抽样调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表现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为了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即使样本的统计值近似总体的参数值,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抽样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七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53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班主任寄语【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