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9-17 20:55:09
  • 移动端: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10篇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篇一: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篇二: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

    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篇三: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同行们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作一些分析、说明。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广场”“月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页创设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例如,第1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2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想一想”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8=6×7+□=6×9-□,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3、关于表内乘除法的应用

    本册教材把表内乘除法的运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首先乘除法的认识都是从实际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应用问题的学习,另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1)练习中配有富于童趣的、图文结合的、或有多种信息,有时答案不惟一的问题,有时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例如,第19页第3题,要想得出这辆玩具汽车多少钱,需要通过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小熊付给大象3张5元和1张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这辆汽车25元)。第45页第4题图中呈现:有28人需要租车,大客车限乘客10人,小汽车限乘客4人,可以怎样租车?答案有多种。第56页第5题,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张方桌围坐4人,2张方桌坐8人,而两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坐6人,从而推想3张、4张、5张、6张桌子的情形,引导学生用列表找规律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以上问题都和传统的应用题呈现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样,没有应用题的类型,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立足于知识的应用,初步学会一些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第17页数学故事,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沟通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页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问题,本身就是数感的培养,进行回答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乘除法知识的实际应用。

    篇四: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知识,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考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篇五: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P21“填一填”、“说一说”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5×8 5×5 5×3 6×2 9×5

    3×4 2×8 4×5 7×2 3×6

    (个别说说应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篇六: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篇七: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1、找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

    (1)(媒体出示“直角娃娃”和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嘿!小朋友,你们还认识我吗”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2)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屋顶上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弟弟)“你为什么说它是直角的哥

    哥”(它比直角大,它的两边叉开的比直角大。)“直角的弟弟呢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弟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直角的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其实,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钝角(读两遍),直角的弟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读两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2、给角的三兄弟排排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3、判断:你们能很快地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练习九(第2题)要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余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评判,答对的送给掌声。

    师:最后一个角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还有的说是锐角。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像这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来,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助判断(三角板的直角)(电脑演示)这是什么角为什么(因为它比直角大)我们再请直角来帮助检查前面这两个角是不是锐角。(电脑演示)

    4、探索用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谁想提醒大家,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师:用直角帮助判断要特别注意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电脑演示)

    5、找生活中的角。找找下面物体中哪里有什么角(红

    心、背心、红领巾、剪刀)

    二、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1、做角。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和其他的学具做出这三种角。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由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小组展示汇报。

    (2)学生评价。

    (3)全班展示。请做锐角、钝角的学生分别展示。最后展示直角。

    2、画角。

    要求: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3)在小组里展示,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数角。

    数出每个图形有()个锐角,()个钝角,()个直角。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篇八: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二、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三、课后活动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篇九: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故事: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看图片提问: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三、新授: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篇十: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29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