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
  •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 本文关键词:均等,资源配置,城乡,情况,报告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 本文简介: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一、全县教育总体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县教育以创建“双高双普”合格县和教育强县为契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跨越发展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 本文内容: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

    一、全县教育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县教育以创建“双高双普”合格县和教育强县为契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跨越发展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全县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学前教育

    全县现有幼儿园193所,在园幼儿19364人,其中公办幼儿园20所,入园幼儿3634人,民办幼儿园173所,入园幼儿15730人。城镇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7.8%,农村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5.7%,幼儿入园率逐年

    提高。(职成幼教科)

    义务教育

    全县公办中小学169所,在校学生50021人。其中,公办小学136所,在校学生31701人;公办初级中学(含九年制学校)27所,在校学生18320人。现有民办中小学7所,在校学生927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97%,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5.81%,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07%。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现免试就近入学,“择校热”明显降温,全县义务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基础教育科)

    高中教育

    全县现有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15682人,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中招改革成效显著,高考质量连年稳步提升。全县共有省级示范高中1所,省级标准化高中6所。普通高中教育呈现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内涵式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增幅明显。(基础教育科)

    职业教育

    全县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3446人,电工、钳工、焊工等各类应用专业开设齐全,创建市级骨干示范专业3个,先后建成周至县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和周至县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全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教育新格局。(职成幼教科)

    特殊教育

    全县特殊教育学校2所,其中公办1所,在校学生69人,民办1所,在校学生59人。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和特殊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基础教育科)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是资金投入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县教育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县部分农村小学仍存在办公用房紧张,个别农村小学仍存在部室不全的现象,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仍然紧缺,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初中教师学科性缺员现象突出;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缺乏,幼儿园教师还存在一定缺口。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学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理念还不够开放,创新还不够大胆,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育人环境氛围不浓,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较为单一,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不够明显,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学校特色化不够明显。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财力保障

    1.切实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落实《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从2019年起,全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新增财力的20%用于教育;继续落实好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

    2.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保障体系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出资和捐资教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3.完善各级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中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建立中小学食堂供餐经费管理长效机制。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做好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和资金管理工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建立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4.依法管好教育经费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对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计财科)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59700万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61所,其中改扩建小学134所、初中25所、九年制学校2所。新建及加固改造校舍面积23.53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39.84万平方米;改造大门、围墙、校园硬化绿化等附属设施,配备课桌椅、图书、教学仪器及教育信息化设备。(规划建设科)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办学活力

    切实增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高度共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近联、远引、外拓”的思路,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推行联合办学模式,加强与发达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优质、品牌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优质、特色学校培育工程,力争再培育6—8所学校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办学特色鲜明的优质、特色学校,增强优质教育的辐射力和聚集力,推动周至教育有好又快发展。

    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和“名校+”改革。做到领导重视,教研带动,全员参与。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打造,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作,认真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拿出新方案,加快形成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加强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改之路,形成一校一品牌、一课一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增强发展潜力,聚集后发优势。推动“名校+”改革工作实质化发展,切实发挥出实际作用,真正达到弱校变强,强校更强的效果,加速实现“九统一”的目标。(基础教育科)

    积极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方案及评价指标》精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制定本校学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和细则,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学校育人模式改革。及时总结改革工作,积累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评价标准,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素养提升工程。按照****关于“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四有教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改进教师评价制度,发挥好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健全教师诚信档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制定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周至县中小学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加强教师参与职评违规违纪查处工作,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推进骨干体系建设工程,加快三级三类骨干师资队伍培养与使用。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加大县级培训力度。加强培训项目的过程监管和评估,抓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全员培训,十三五期间,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新一轮培训,计划培训校(园)长和教师4万人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能力测试,并将测试常态化。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校本研修成果应用。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级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推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力争达到10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25%;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2.5%;学前教育全体保教人员持证上岗,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其中大专学历达到8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15%;高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100%,研究生比例达到10%。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机制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施全员岗位聘任,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择优聘用,优胜劣汰,探索教师合理流动与退出机制,认真解决好初级中学富余教师的分流问题,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因地制宜,着力推动大学区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教计划。落实“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职称),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政策。职称评定向边远地区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倾斜。完善教职工请假考勤制度,加强教师日常管理。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为契机,以深入推进“大学区”校长教师交流为载体,积极探索“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新机制,着力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落实编制科学、动态管理。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年补充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重点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按标准配置专业对口的英语、计算机、劳动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按规定为600人以下学校配1名兼职校医,600人以上配1名专职校医;按规定配备学校安全保卫管理人员。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力争达到1∶8。高中教职工与学生的编制比例达到1:12.5。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职工生活现状。落实好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激励机制,吸引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促进教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落实好相关财政资金,完善公开公示、定期督导检查、监督举报等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管、办、评分离,推进管、办、评分离,核心是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根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关键是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客观、专业的评价及反馈机制。把管、办、评分离作为一项事关教育综合改革全局的重要任务,编制试行学校管理改革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实施办法。

    提升依法执教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对于教育事业就是依法治教,教师做到依法执教,教育行政依法治理,教师权益依法保护,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事科)

    四. “十四五总体思路

    以夯实教育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民生、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活动、维护教育稳定为核心,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为重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德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宗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德育平台,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加强德育课程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三爱”教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三节”教育(节粮、节水、节电)活动长效机制。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开展文化建设学校试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通过发挥学校教育的龙头带动作用,社区教育的平台辐射作用,创设活动载体,逐步提升家庭教育的基础保障作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扩大科技教育覆盖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每位学生阳光、健康、快乐的心态,塑造完美人格。

    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质量观,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西安市减负二十八条”。坚决规范招生入学、作息时间、补课行为、转学借读、收费行为、教师流动等方面的工作,把规范办学行为作为回应社会关切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不断完善举报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坚持依法治校,强化自我约束,接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监督,杜绝乱招生、乱收费、乱补课等社会反响强烈的违规办学行为。

    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依托,实现每生每天锻炼1小时,每人至少参加2项阳光体育项目的目标。不断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努力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硬件建设、管理水平、师资配备等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95%以上的学生达到合格以上等级,30%以上的学生达良好以上等级。

    加大艺术教育力度,继续创建省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改进美育教学,全面深入探索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规律和途径。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活动。挖掘学校及当地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探索我县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新模式。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提升艺术教育实验县整体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基础设施的硬实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科)

    (二)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大标准化幼儿园基础建设力度,确保硬件环境达标,积极发展城镇幼儿教育,将城镇幼儿教育纳入城镇公共事业和城镇建设规划,优化城镇地区幼儿园布局结构,留足发展空间,增加供给。加大骨干体系创建力度,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幼儿园开展创建工作,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幼儿园中省级示范园达到20%以上,市一级幼儿园达到40%以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和校改园项目,充分利用好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富余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形成以县办幼儿园为龙头示范,乡镇公办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公办幼儿园为基础,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公办园和普惠园共同发展的农村学前教育新格局。

    重视幼儿健康成长。建立严格的幼儿园准入制度及考核评价制度,依法取缔不合格民办园,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幼儿园开展创建工作,大力扶持注册合格民办园,并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常规管理,健全完善幼儿园办园质量的监测与指导,规范办园行为,切实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探索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以公办幼儿园为依托,开辟专门的早教场所、0—3岁亲子教育中心,进行早教流动指导服务,促进早期教育工作有序发展。(职成幼教科)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8200万元,新建10所公办幼儿园,包括新建2所县城幼儿园、4个农村移民社区幼儿园、及哑柏镇、终南镇等4个规模较大的乡镇各新建1所幼儿园。改造增设农村幼儿园25所,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并配备玩教具,完善室外活动场地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科)

    (三)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加强资源配置、政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全留守儿童管理体系,优先满足留守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确保义务段中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毕业合格率达到98%以上。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力争消除“大班额”现象,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引导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施教育,引导社会按照正确的教育观念评价教育和学校。(基础教育科)

    “十四 五”期间,计划投资59700万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63所,其中新建县城新区初级中学和小学各1所,改扩建小学134所、初中25所、九年制学校2所。新建及加固改造校舍面积23.53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39.84万平方米;改造大门、围墙、校园硬化绿化等附属设施,配备课桌椅、图书、教学仪器及教育信息化设备。(规划建设科)

    (四)扩大优质高中教育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选择需要,坚持以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的多样化、特色化为核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坚持因地制宜,从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尊重学生差异、个体体征、智力和能力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因材施教,通过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指导各普通高中学校建立符合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课程体系,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发挥学校和广大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作用,逐步形成本校课程特色和办学特色。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落实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落实“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努力再创建省级示范高中2所。继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考质量稳中有升。(基础教育科)

    继续加大普通高中改造及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21400万元,实施7所普通高中改造项目,新建图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食堂餐厅总建筑面积6.78万平方米,改造标准化体育场2个,配备图书、教学实验仪器及教育信息化设备。(规划建设科)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大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形成特色优势专业5个以上,确保98%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对口就业率达到95%,15%以上应届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深造;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建立足够数量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动发展,形成办学规模化、学校市场化、专业行业化的职业教育特色。

    重视职业课程建设。制定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验教学环节,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的改革,积极支持并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实施"一纲多本",建立教材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实施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的工作机制。

    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快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适度控制普通高中规模,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强以县职教中心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职教资源整合工作,逐步把农业、卫生等行业、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整合到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挥职教中心在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工作。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充实改善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职成幼教科)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7300万元,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新建校舍2.28万平方米,新建实训用房5700平方米、实训场地6000平方米、配备实训设备。

    (六)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增加特教资源,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教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切实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00万元, 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扩建学生生活用房1000平方米,改造体育活动场地5000平方米,并配备康复仪器设备。(规划建设科)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素养提升工程。按照****关于“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四有教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改进教师评价制度,发挥好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健全教师诚信档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制定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周至县中小学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加强教师参与职评违规违纪查处工作,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推进骨干体系建设工程,加快三级三类骨干师资队伍培养与使用。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加大县级培训力度。加强培训项目的过程监管和评估,抓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全员培训,十三五期间,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新一轮培训,计划培训校(园)长和教师4万人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能力测试,并将测试常态化。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校本研修成果应用。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级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推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力争达到10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25%;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2.5%;学前教育全体保教人员持证上岗,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其中大专学历达到8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15%;高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100%,研究生比例达到10%。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机制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施全员岗位聘任,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择优聘用,优胜劣汰,探索教师合理流动与退出机制,认真解决好初级中学富余教师的分流问题,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因地制宜,着力推动大学区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教计划。落实“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职称),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政策。职称评定向边远地区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倾斜。完善教职工请假考勤制度,加强教师日常管理。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为契机,以深入推进“大学区”校长教师交流为载体,积极探索“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新机制,着力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落实编制科学、动态管理。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年补充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重点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按标准配置专业对口的英语、计算机、劳动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按规定为600人以下学校配1名兼职校医,600人以上配1名专职校医;按规定配备学校安全保卫管理人员。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力争达到1∶8。高中教职工与学生的编制比例达到1:12.5。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职工生活现状。落实好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激励机制,吸引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促进教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落实好相关财政资金,完善公开公示、定期督导检查、监督举报等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管、办、评分离,推进管、办、评分离,核心是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根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关键是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客观、专业的评价及反馈机制。把管、办、评分离作为一项事关教育综合改革全局的重要任务,编制试行学校管理改革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实施办法。

    提升依法执教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对于教育事业就是依法治教,教师做到依法执教,教育行政依法治理,教师权益依法保护,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八)规范发展民办教育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格局。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支持各类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落实民办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人员构成、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等规定,完善民办学校监事制度。理顺理事会或董事会与学校行政的关系,保障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严格民办学校准入制度,健全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依法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落实法人财产权,防止侵占、抽逃、挪用学校资产和资金。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规范办学行为。(职成幼教科)

    (九)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

    建立统筹全县各个领域的继续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增强各类学校的开放性,拓展教育功能和服务面。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开放的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现状,参照《西安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标实施方案和评估细则》,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标评优工作,力争到20**年全县90%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达到标准。

    推进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工作,逐步实现全县90%以上的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活动,并逐步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启动全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一支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全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401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19年学校支部书记党建工作履职情况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