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9-11-22
  • 移动端: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本文关键词:中央党校,心得体会,学员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本文简介: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把中部崛起的重要遵循落到实处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关系中国前途命运。提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本文内容: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把中部崛起的重要遵循落到实处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关系中国前途命运。提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的重要意见,为做好新时代中部崛起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重要遵循。中部地区继往开来再出发,关键是要准确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把重要遵循化为行动,干到实处,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以“钉钉子”精神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进一步厘清目标任务。国家对一个地区的定位决定和影响着这个地区的发展方向。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初期,国家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建设“三基地一枢纽”;2016年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将中部定位为“一中心四区”,这些都主要是基于中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入新时代,应当进一步拓展对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着眼发挥中部地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中部地区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创新驱动发展区、强大内需市场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等。从中部各省内部来看,应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进一步明确六省各展其长、多极崛起的路径,赋予相应新定位,如河南发挥“支撑作用”,湖北打造重要“战略支点”,安徽成为“创新极”,湖南实现“开放崛起”,江西推进“绿色崛起”,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等。

      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在创新发展方面,加快国家级创新中心、重大平台、大科学装置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攻尖”行动和“迭代”计划,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夯实重要领域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扩大内需方面,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市场主体多的优势,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在放管服改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加强产权保护等作出新的探索,着力营造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在对外开放方面,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也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加强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外贸建设,充分利用湖北、河南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等重要平台,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中部地区横跨长江、黄河、淮河和重要水源地等优势,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同。目前,虽然中部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在不断推进,但仍迫切需要形成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的“共识—共谋—共建”有效机制。坚持平等协商、分工协作的原则,定期召开省部际联席会议,推动中部各省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基础设施、交通、医疗、民生等多领域的合作共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行业标准互认、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提升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力争为全国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先行示范,努力成为强劲的经济活跃增长极。

      进一步创新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还明确提出,要研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对于中部地区的支持政策,要破除传统财政税收倾斜支持的误区,根据对中部地区的战略新定位,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很多地区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重大改革开放和发展平台的建立,比如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促进中部崛起,可考虑给予一些重大功能平台进行改革试验,将对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从中能够强烈感受到深厚的文化自信,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伟大力量。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底色。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实现精神上的中国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受到了极大损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逐渐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和之后的一系列著述,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的文化觉醒。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探索时期起,就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印记。

      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实现内容上的中国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并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方法,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必然会引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重新阐发,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的中国化。

      提倡“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实现话语体现形式上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思维传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运用老百姓熟悉的典故和话语,形成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和中国特征。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吸取了其中的辩证法、唯物论因素,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征,即强调经验,讲求实际,重在人生、伦理、道德和对政治生活方面的应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从而实现了话语体现形式上的中国化。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央党校学员心得体会2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396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铭记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