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六篇
  •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六篇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9-06-26
  • 移动端: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六篇
  •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六篇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征文,周年,专题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六篇 本文内容:

    改革开放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的服务。

    篇一

    我工作时间不长,还不到八年。在这几年里,我一直站在通识课的讲台上,关注最多的自然还是教学的点点滴滴。

    由于是一门通识基础课,《大学语文》少了专业课的“必修性”和找工作的“实用性”。刚走上讲台时,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的内心充满着不安:学生是否会重视,是否有兴趣,是否会逃课。在各种忐忑中,我不断地揣摩着更加年轻的学生们的喜好和需求,担心会有各种难以追陪新进的吃力和尴尬。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上课时学生听得很专注,会不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年一个学生给我写了满满四页纸的信,跟我探讨中国文学传统失落的问题,让我诸多感叹之余也颇为欣慰。这是一个电子图像泛滥的信息时代,作为传统文学专业出身的中文老师,以如此直接的方式感受到了学生们对文学传统和人文情怀的深切思考和呼吁,于我们老师而言是一种激励,于我们师生之间则更多加了一种相互的信任和理解。每年审阅学生们写的读书报告,更确认了我对他们的肯定。他们的阅读范围很广,甚至有些书已经很专业,如《非暴力沟通》、《我的应许之地》、《最后的知识分子》、《理念人》等。学生们的态度非常真诚,他们作业大多都是手写的,字体整洁。还有些学生在作业里手绘上插图,甚至还有的将作业设计成了立体书,配上扇形的亭子和五彩的花朵。可以看出,学生是用了心的。

    我还上过一门通识选修课《唐诗宋词赏析》,这是一门安排在晚上的课程,对这种课我早有预期,想着他们差不多是来混学分的,应该不会太当回事儿。我也没太当回事儿。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超出了我的想象。讲课过程中他们不时参与进来讨论,在熟知旧词和新收诗句之间不断进行通读性的关联,在唐宋历史和当下现实之间频繁展开贴切的启示参照,以至每每到了下课时间都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并且他们还经常在课间和课后抓着不放,谈南唐诗词与绘画的关系,谈宋词反映的社会心态,谈杜甫诗风多变背后的前人影响等。他们的诸多思考和疑问洋溢着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年轻人的魄力和忧虑,不仅充实着满座学生真诚的求知欲,也丰盈着我对人对诗对文学的认知和理解。还有的学生写来古体诗词向我“请教”。每次上完课,我都不得不回去赶紧恶补一通。在这样的互动中,我渐渐理解,最好的教学,绝对不应该仅仅是老师给予学生他所不了解的东西,而是老师和学生都从这个课堂中得到更深更好的认知,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时候,我们老师闲聊时也经常会抱怨。开始是抱怨85后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了,后来是抱怨90、00后。其实,每一个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都有着一颗旺盛的求知心。只是有时候,一成不变的内容,呆板的教学形式,喧嚣的校园环境,消磨了他们的意气风发。我想,老师们的抱怨,也有些类似于高中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你们这届学生,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话虽有点狠,但其内心透出的是一种恨不一夜成才的急切。

    也正是怀着如此热切的初心,这些年学校也可谓是煞费苦心。宿舍的空调装起来了,寒冬酷暑再也不用在图书馆前排长队了;食堂伙食花样翻新,炒冷面、鸡汤饭、花甲粉、麻辣香锅,都成了小网红;食品科学与工程楼矗立起来,成为校园又一新的地标;教学楼专业楼完成了改造,楼宇命名凸显内涵,校园整体规划焕然一新。

    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记得来学校很长一段时间,上课前每个老师都要去多媒体管理室领取装着多媒体讲台钥匙的“饭盒”,下完课再还回去。后来,多媒体教室进行了改造,直接刷教工卡就可以。这不仅是方便了老师上课,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是的,这些年,学校正在从“管理”向“服务”的理念转型。专业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一些课程或压缩、或取消、或新增,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慕课、视频课程、翻转课堂、示范课堂、微课纷纷走进课堂,丰富着学生的视听形式;“课堂有效的互动方式”“如何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变革创新”“如何讲好一门课”等讲座和教师沙龙,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切的改变,都只是希望能够让学生多学一些,成长得快一些。这些学生,也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空闲的时候,我也看看校园微信公众号里学生的文字。“南财街拍”、“街访”、“读书”、“数说”、“长江新秀”、“深度”、“身边”等栏目里,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策划,都让我看到学生的用心和努力,看到他们的创意和情怀。再想想自己上大学时的无知和浑浑噩噩,不得不说,他们的时代真的值得期待。

    今天,我们都在谈论内涵式发展。其实,说到底,内涵式发展就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让学生能够与时代同行。良好的校园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一所大学的点滴改变,总是能润物无声,让学生迈出校园的步伐充满激情和力量。

    篇二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如今一个崭新的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独立于传统形态之外又与其有密切联系的新教育体系的雏形已现。她是传统教育体系的补充;她也极大地扩充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把教育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5月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殷切希望我们建设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走向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才使我有了践行处处学、时时学愿望的机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要想借到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那样的纸质书是很难的。由于制版技术落后,出版周期长以及其它诸多的原因,那时书籍特别是小众方面的多较珍贵而难得。到90年代中后期,技术的进步使市面上的纸质书慢慢多了起来。进入21世纪,纸质书已经多到可用琳琅满目来形容的地步。然而此时电子书却成了我的最爱。电子书之所以成为我的最爱,一是因为网络的方便性可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下载到各类书籍;二是因为网上书籍的丰富程度也不是一般图书馆所能比拟的,而且找起来非常方便与快捷;再加上手机携带方便,走到哪里可以看到哪里。手机阅读的确有许多优势。也许有人会批评说:用手机阅读多半内容通俗、浅显,这种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深入思考。说这话的人多半是没有用过手机阅读过严肃的材料或是没有掌握良好手机阅读的正确方法。手机只是个工具,关键看你怎么用。我就是用手机读了很多艰涩难懂的大部头严肃读物。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在排队买东西时,在等人时,你若拿一本瑞达利欧的《原则》、拿一本《枪炮、钢铁与细菌》或者《帝国》三部曲其中的一本,别人多半会认为你在装,在玩高深而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这会使你感到不好意思而把书收起来。用手机阅读不管什么内容,内容本身一般不会引人注目。在手机的掩护下我可以安然闲适地读各种严肃、艰涩的书。这类严肃的纸质书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也的确不太方便。这种书一次是啃不下来的。要一次读一点,然后停下来慢慢思考,慢慢消化。这部分消化完了,再继续读下去。拿起来,放下、再拿起来,再放下;检索、翻页、加书签、做笔记,手机操作起来都要远比纸质书方便。

    利用手机我读了如《反脆弱》、《黑天鹅》、《优秀的绵羊》、《数字化生存》、《自私的基因》、《人类简史》、《文明之光》、《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等一系列严肃、艰涩的经典。这是我在纸质书时代根本无法做到的。刚用电脑写作时,许多人声称用笔写作有利于思考,有利于灵感的迸发,敲键盘会使自己的思维生涩,因而不会产出好作品。时至今日,这种论调早已销声匿迹,其遁形之处亦难觅了。因其各种优势,手机等电子阅读替代纸质书阅读也将是大势所趋。请你也用手机试一下阅读一点严肃作品。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让人多阅读了几本严肃艰涩的经典。网络使教育可跨越时空限制,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其边际成本趋于零。我本人是网络与教育融合的早期受益者。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Swww.gjknj.com;">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地处冷龙河畔的沙河滩,原来灌木稠密,野生动物出没环境宜人。1958年“大跃进”当中,为烧野灰和公共食堂的柴禾,生产队派专人砍伐,致使林木连根铲除,此后生产队为烧野灰,又大量开挖单皮,严重破坏了植被,昔日美丽的草滩变成了石头滩。当时有句顺口溜说:“西沙河,啥没有,出来大门光石头”。1983年以来,村民们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持续地开展植树造林,并加以妥善保护,致使沙河滩又披上了绿装。现在的沙河滩,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狍鹿、狐狸、野兔、野鸡等动物到处可见,成为人们野游观景的好地方。

    同样的地理条件,同样的耕地面积。1978年以前的大集体时代,西沙河大队是全县出名的穷地方。首先是缺粮。因体制原因,社员们劳动出工不出力,干活“大呼隆”,耕作粗放,肥料不足,形成人穷、牲口瘦、土地贫,粮食平均亩产200多斤,油菜70-80斤。1978年社员平均口粮359斤,而且是原粮。社员们过着半年粮食半年菜的生活,秋季腌上一大木筲白菜吃多半年。一到夏季,大多数人家断粮,向生产队借储备粮应急,冬季分配时扣掉借粮,实际分到一半,缺粮时又借,如此循环。庄稼受到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无力自救,靠国家反销粮食渡荒,曾尝过包谷、高梁的味道。因为生产队穷,有时用贷款来维持生产,因而当时有个说法,叫“化钱靠贷款,吃粮靠反销”。其次是缺钱。因集体收入低,社员分配少。每个劳动工日值才几毛钱,全年人均纯收入才100多元。年终生产队决算分配,近半数社员成了“超支户”。什么是“超支户”?就是社员一年劳动所得减去分配粮食清油肉食羊毛借款等项,倒欠生产队一笔钱。在这种情况下,女人们千方百计饲养母鸡,生蛋换钱来贴补家用。当时家庭劳力多工分多决算分钱多的人家,买台缝纫机买辆自行车(这些商品凭票购买),会招来全村人羡慕,在这些东西在当时是奢侈品。三是缺烧煨。烧即烧柴,煨即煨火炕的燃料、俗语说:“居家过生活,首先锅灶吃,然后人吃”。西沙河远离煤矿柴山,解决烧煨的唯一办法就是拾粪。人们一有空闲,就揹上背斗拿上粪叉去拾马粪牛粪,晒干后作烧煨。有的人家干脆不让孩子去上学,叫他每天拾粪。那时,别的地方的人不愿意把姑娘嫁到西沙河,还说:“有女不嫁沙河滩,风匣(一种木制的鼓风工具)拉成半焉汉”。因而小伙们外出招女婿的多,娶回媳妇的少。四是缺水。冷龙河既是常年河又是季节河,天降暴雨时它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平时水量中等又渗失量大。每到四五月的旱季,大腰路以下河床里已无水,人们只好到三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到冬天,河床里结成了冰,人们就砸冰运回家融冰化水。消水水不卫生,上面漂浮毛、草等杂物藏至还有羊粪蛋,底下沉淀一层泥,费时费力费烧柴,常年如此。缺烧的缺饮用水,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人们无法生存的不毛之 地。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硬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走过来了,还有更加艰苦的体力劳动呢。

    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到1978年20年间,以粮为纲抓生产。西沙河地处浅山,农田所需肥料,除施一小部分农家肥外,其余主要靠野灰。野灰的制伏程序多,要经过踏、挖、翻、抬、点、打、散、扬八道工序,每个野灰需耗费6-7个人工,还不包括烧灰的燃料。每年花费在野灰上面的人工约占总人工的30%。每亩地做一个野灰,约3立方左右。据农业家测算,经过燃烧粉碎的土块,含氮量约3%左右,经常烧灰会造成土壤板结。春播、秋收、拉运、打碾,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耕作原始粗放,单一依靠种植业,农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增产增收难度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社员收入越来越低。

    伟大的理论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拓展创收门路,带领群众奔小康,各项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平坦的耕地,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便利,减少了村民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进行农田作业,所费时间按小时计算,如播种用了几小时,收割脱粒几小时。现在,该村农田播种,脱粒、秸杆打包,深翻都实现了全机械化。向大地要粮,要效益,村民们舍得投入,也获得了高额回报,一般年景粮食亩产500斤以上,丰收年可达600-700斤,人均有一亩口粮田就行。油菜亩产200斤以上,丰收年可达250斤-300斤。生产的粮食,大多用于牲畜饲料,转化为肉类,奶类,增加了附加值。农业实行了机械化,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根据当地农牧结合的特点,村民们在养殖业上大做文章。1978年以前,全村有牛200多头,绵山羊500多只。目前,村里有牛近900头,羊近4000只。有常年育肥户5家,季节性育肥户10多家。牵头企业有门源伊兴发牛羊育肥特色种植家庭农场。该农场常年存栏育肥牛80头以上,年出栏率达50%,有20%的母牛生产仔畜。农场种植高蛋白燕麦青贮草300亩,亩产优质青草2.5吨,每亩纯收入600元以上。

    村民们克服当地缺草原的短板,牛羊全部进行饲舍喂羊。秋季,牧区为减轻冬春草场压力而裁减一批牛羊,育肥户趁机购进,然后进行育肥分批销售;有的专养母羊,所产羔羊4—5个月后每只可值600—700元;有的干脆不挤牛奶,专门培育犊牛,优种犊牛半年可值5000—6000元。秋季收割脱粒后,残存着许多秸杆的农田,又是放牧的好去处。牲口粪便经发酵后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地有机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多种经营是农民增收重要途径。有的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到城市开饭馆,有的购买货车搞长途运输,有的赴外地打工,他们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不犯法,干啥都能赚到钱”。

    合作化时期,生产队总收入的构成,农业收入占70%以上,牧业收入占10%左右,副业收入占15-20%。现在,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户总收入当中,务工收入占50-60%,牧业收入占30%以上,而农业收入则占10%左右。

    改革开放40年,党领导广大农民走上了劳动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农村出现了勃勃生机。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改革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依托区域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农牧业特色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潜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六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六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184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